市民踴躍捐贈衣物。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 通訊員海宣 攝
大洋網訊 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關乎你我。自2019年底廣州成立全國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以來,目前關注人數已達30萬-50萬,在這個平臺上,可進行個人衣食住行用、會議、活動的碳排放計算,并提供減排量認購和碳中和實施。
日前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作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實施碳普惠是廣州主動對接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順應市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內在要求;也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建設更高品質美麗廣州的重要內容。
廣州建立全國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
近來,在五羊新城工作的陳先生發現,在廣州市碳普惠微信公眾號綁定微信運動步數,就可獲得碳幣獎勵。陳先生說:“每走3000步,第二天就能獲得一個碳幣獎勵,而在碳普惠商城里,碳幣可以兌換視頻平臺月卡、購物平臺優惠券等。雖然金額不大,但每天都是要走路、騎自行車的,同時還能為減碳做貢獻,何樂而不為?”
2016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碳普惠制研究和探索,確定廣州、東莞、中山等6市為碳普惠制首批試點。2019年12月,廣州市碳普惠平臺正式上線,這是全國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平臺認證了20多種生活場景減碳量的核算方法。市民可在碳普惠平臺上注冊,并踐行公共交通、節水節電、舊物回收等低碳行為,從而獲得碳幣,購物享受優惠。
負責該平臺運營的廣東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主任聶兵告訴記者:“實現‘雙碳’目標是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全民的低碳意識不斷增強,從消費端引領生產端,對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非常重要。廣州市碳普惠平臺是全國第一個由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碳普惠平臺,目前關注人數在30萬-50萬之間。通過這個平臺,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碳普惠,踐行低碳生活方式。”
碳普惠制是指為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其理念是“低碳權益,惠及你我”。
17個自愿減排項目成交金額超過200萬元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會直接或間接產生碳排放。相比于企業,每個人的碳排放量雖然小,匯聚起來也不容小覷。普通市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節能低碳生活方式,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節約用水用電、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等,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一份貢獻。
聶兵介紹,目前碳普惠對減碳行為的激勵機制有兩個方式:
其一,通過核證減排量交易。根據廣東省《關于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管理的暫行辦法》,個人和企業自愿參與實施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綠色碳匯等低碳行為的核證自愿減排量可以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個人和小微企業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林業碳匯、使用高效節能空調、使用空氣源熱泵熱水器、自行車騎行等低碳行為產生的減碳量通過生態環境部門審定備案后,可進入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實現經濟價值。近日,全國、廣東碳市場每噸二氧化碳成交均價超過50元。截至2021年底廣州已有17個自愿減排項目通過核證備案,減排量約12.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市場成交金額超過200萬元。
鼓勵購買公眾減排量 打造零碳產品、零碳會議
其二,就是減碳量兌換碳幣激勵。廣州已搭建廣州市碳普惠平臺(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市民通過實名注冊、開展相應低碳行動后,平臺獲取用戶公交出行、地鐵出行、舊物回收等低碳行為數據并進行減碳量核算,根據減碳量向用戶發放碳幣。碳幣可以在平臺兌換商品和商業優惠。
聶兵表示,國家頒布過21種低碳生活行為的指導手冊,包括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大家對“什么是低碳生活”已經有了共識,但減排量如何計算需要各個地方來做,制定碳普惠減碳量標準和規范就非要重要。
近年來,廣州組織編制了居民公交車出行、地鐵出行、節約用電等多個低碳行為的減碳量量化方法學,量化展示各類行為的碳減排效益。2021年編制了《基于碳普惠制的廣州碳中和實施辦法》《廣州碳中和減排量核算通則》《廣州碳中和排放量核算通則》等,繼續探索個人日常行為和會議活動的碳排放量核算辦法和碳中和實施途徑。
記者發現,在廣州市碳普惠平臺上,已經有了一個碳中和普惠服務平臺。聶兵表示:“碳中和平臺正在試運行。廣州計劃出臺一些規則,鼓勵企業購買、使用公眾減排量來抵消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使得個人的減排量變得更加綠色低碳,促進公眾的綠色減碳。”
增加更多碳普惠場景 讓更多市民參與
《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作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要求加快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將貫徹落實國家、省任務要求和工作部署,以及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繼續深化碳普惠工作。一是增加更多碳普惠場景,在社區、會議、出行、消費等更多生活場景探索推廣實施碳普惠制,讓更多的市民能參與進來;二是鼓勵支持企業、個人開發具有核證價值的碳減排項目,通過市場實現價值,從而激勵自愿減排項目的實施;三是鼓勵本地企業、項目、活動購買廣州本地產生的碳減排量實施碳中和,加強有關減排量項目、減排情況、碳中和等信息披露和管理;四是加大碳普惠宣傳推廣力度,通過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開展豐富多樣的低碳宣傳活動,提高市民低碳意識和知識。
記者手記
著力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
綠色是廣州最美的底色。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著力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子。
廣州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也是國家中心城市,善于用市場化手段解決發展中問題,廣州市碳普惠平臺的建設形成了公眾、企業和政府以低碳作為紐帶的格局,為全國貢獻了廣州智慧和廣州方案。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公眾都在積極參與碳普惠制,企業將之作為常態化推動低碳品牌建設的行動,公眾更是將低碳生活方式變成新時尚。
碳排放權交易成交金額全國排名第一、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在全國處于先進水平、超前布局氫能產業核心技術……在低碳發展方面,廣州起步早,經驗足,可以說為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廣州來說是加快綠色轉型的重大機遇。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十四五”時期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重要時期,也是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窗口期。廣州將通過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走出超大型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穗環宣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