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輸入法,人們能夠更加便捷地行走在如今這個智能世界里。但是人們在享受到便利的同時,又往往對輸入法心存戒備,擔心自己獨自一人悄悄對電子設備輸出的話語會成為喊向全世界的口號。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Q3中國第三方手機輸入法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第三方輸入法用戶規模預計達到8.30億人,同比增長3.0%。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手機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提升,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第三方輸入法用戶規模,從而推動輸入法廠商技術上的突破和行業動能的釋放。
“輸入法顯然已經成為用戶最重要的工具型APP,是用戶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工具,因此此類產品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就尤其受人關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方禹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
“有時候和朋友聊天說起某件東西,之后打開一些電商平臺就能立即看到商品推薦,這難道是巧合?”日前,北京消費者何女士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提出質疑。北京消費者姜女士則懷疑,是她在使用的第三方輸入法“偷偷”向電商平臺輸出了自己的信息。
據《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了解,2021年,監管部門對于第三方輸入法的個人信息違規問題進行了多次處罰。如2021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通報了第11批關于違規調用麥克風、通訊錄、相冊等權限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其中QQ輸入法(版本8.2.2)、快輸入(1.5.6)、手心輸入法(3.1.0)、微商輸入法(2.4.2)4款輸入法應用涉及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此外,快輸入(1.5.6)、手心輸入法(3.1.0)、微商輸入法(2.4.2)還涉及違規使用個人信息;2021年5月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又通報,搜狗輸入法、訊飛輸入法等總計33款手機應用程序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此后不久,更是傳出了訊飛輸入法被多家應用商店下架的消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研究員魏翔指出,第三方輸入法正成為搜集數字語言進行跟蹤分析不同用戶群體文化,從而占領新的消費市場的利器。這也是不少數字企業在這一領域投入重金進行研發和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有的個人輸入都帶有私密性和個性化的特性,前者涉及到只隸屬于個人的隱私信息權利,后者事關用戶體驗和便利性。同時,為增強個人在輸入過程中感受公共認知和社會情緒的變化的能力,第三方輸入法會對相關輸入內容進行采集、統計和分析,并將此結果反哺到用戶輸入過程中。”中國商務廣告協會數字營銷研究院院長馬旗戟指出,在這一過程中有兩點是必須遵守的:一是這種收集、分析和使用必須遵循《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二是第三方輸入法品牌在使用這些信息為開展廣告、營銷等服務時必須遵循《電子商務法》《廣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2021年3月,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其中明確規定,輸入法類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的基本功能服務為“文字、符號等輸入”,無需個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務。
據方禹介紹,目前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均能覆蓋第三方輸入法,其中《個人信息保護法》對此做出了全面、具體的規定。“第三方輸入法可能成為共同處理者、受委托者或者接收方等角色,應當根據不同角色承擔不同的法律義務。”方禹說。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