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團隊成功實施一例頸內動脈瘤支架輔助+彈簧圈填塞術。 患者術后恢復良好,于術后4天出院。湘潭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團隊獲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好評。
59歲的楊女士因“左側眼瞼下垂4天”,于3月16日入住湘潭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二病區,入院后科室積極完善相關檢查,經MRI(磁共振成像)檢查提示左側頸內動脈C7段動脈瘤,腦血管造影則證實了該動脈瘤的大小、形態及周圍血管等情況。
頸內動脈瘤猶如生長在患者頸內動脈上的一個“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處理,一旦破裂,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
該院醫務科、神經內科、放射介入科、麻醉科、神經外科、ICU等多科室聯合會診商討決定,及時將這個“不定時炸彈”拆除,是目前治療頸內動脈瘤最好的方式。
3月19日,在以神經內科和放射介入科為主的介入團隊和麻醉科及導管室全體醫護人員的全力配合下,在“湘雅鄉情”教授的指導下,手術團隊順利為患者實施了左側頸內動脈瘤支架輔助+彈簧圈填塞術。術后造影顯示患者顱內動脈瘤栓塞致密,無并發癥發生,手術非常成功。
患者術后復查結果良好,3月23日,患者辦理出院。
湘潭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大主任譚利明教授介紹,動脈瘤并不是真性腫瘤,它是動脈壁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局部變薄弱而發生擴張、向外膨出而形成的一個“瘤”。動脈瘤壁極薄,極易破裂出血,在所有腦血管疾病中最兇險,致殘率、致死率最高,因此被形容為隨時可能爆炸的“不定時炸彈”。導致動脈瘤的原因很多,外傷、細菌感染、高血壓疾病或先天性血管畸形等都可引起,并且高血壓患者是高危人群。
對于動脈瘤已破裂出血的患者,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很大,必須及時干預。對于動脈瘤未破裂,但出現神經癥狀的患者,如有動眼神經麻痹癥狀,則表明動脈瘤近期明顯增大,屬于一種破裂前兆,應積極考慮手術。因此宜采取早發現、早治療的盡早原則。
湘潭縣人民醫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徐國華介紹,神經介入栓塞術是經血管進入動脈瘤內,使用支架、彈簧圈等材料填充動脈瘤,填塞材料可以作為預防血流進入腦動脈瘤的屏障,進而將動脈瘤與血流分開,重塑載瘤動脈及瘤腔內血流動力學分布,達到預防破裂和止血的治療目的。此手術屬于微創治療,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可重復性強等優點。
據了解,該院放射介入科開展介入手術十余年,已成功完成各類介入手術3000余臺次,其中完成全腦血管造影600余臺次,顱內動脈瘤、頸部血管成形術數十例。
此次手術的成功,也標志著湘潭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等關鍵適宜技術方面,達到了更高一級的救治水平,為老百姓“大病不出縣”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鏈接:湘潭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簡介
湘潭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擁有急診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介入治療中心、NICU、ICU、康復醫學科、放射科、超聲科、檢驗科、心腦功能科等多學科專家,通過聯合處置,能快速處理急性腦卒中病人各種病情。醫院聘請原湘雅二醫院教授譚利明擔綱該院卒中中心學科帶頭人,醫療技術力量雄厚。擁有多臺先進進口設備,包括:Siemens多排螺旋CT機、GE 1.5T超導核磁共振儀、GE Innova 3100數字平板血管機等。能開展全腦血管造影術、動脈瘤栓塞術、血管畸形栓塞術、頭頸部血管成形術、急性腦動脈血栓機械拉栓術等診療技術。
卒中中心建立健全了涵蓋全縣鄉鎮醫療機構的卒中中心救治網絡,實現了縣域內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的無縫對接,為急性卒中患者開通綠色通道,確?;颊咴诘谝粫r間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進一步改善臨床預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致死率、致殘率,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質量。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