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龍里縣的農民在菜籃子基地里忙碌。
(相關資料圖)
9月23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鄉村振興和東西部協作的時代大背景下,通過菜籃子基地的建設,而今越來越多的貴州特產蔬菜正從大山深處來到粵港澳大灣區百姓的餐桌,不僅豐富了城市人的味蕾,同時也讓貴州農民的荷包越來越鼓。
東西部協作如何因地制宜打造供應鏈和產業鏈?如何為黔貨樹立品牌影響力?幫扶干部又是如何助力當地種植蔬菜?近期,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在畢節市、黔南州等地的田間地頭進行了走訪調查。
探訪大灣區蔬菜保供基地:
一年四季都可種菜 豌豆尖最貴賣168元/斤
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灣灘河鎮,河谷在群山之中沖擊出了一片難得的平原。在灣灘河鎮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內,坐落著黔南州第一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當地的承包大戶解道矯承包了1100多畝土地,主要用于生產黃瓜和豌豆尖。其中大棚的面積有800多畝,黃瓜的畝產量保底是35000斤,豌豆尖的畝產量則在2500斤到4000斤左右。記者來到基地時,正好看到一個大掛車過來收這里的刺黃瓜。
解道矯介紹:“我們這里從5月到11月主要種黃瓜。11月到來年的三四月主要產豌豆尖。這兩款蔬菜都是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
解道矯介紹,他們這里的豌豆尖進行“分段收費”,其中最為稀缺的精品——豆貝最貴時能賣168元一斤,豆貝下面一截嫩葉可賣到二三十元一斤,常規的豌豆尖則是8元~12元每斤;至于黃瓜,今年最貴賣3.3元每斤,便宜時則是八九毛一斤。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的蔬菜生產過程都經過嚴格的監管,解道矯介紹:“我們整個棚的周圍從來都不用除草劑,農藥和肥料都必須按照標準來實施。按照規定,我們公司自己的檢測室一星期要做2到3次抽檢;上級部門也會不定期抽檢,這樣的嚴格管控保證基地各項操作都非常規范。”
“在廣黔協作中,我們利用廣州過來的資金新建了大棚和排水溝渠,以往這里冬天沒辦法種蔬菜,現在農民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收入也更加穩定了。”解道矯介紹,當地農民在基地打工,年紀大、勞動力差一點的工資是80元~100元每天,力氣大的男工收入有150~200元每天,而當地的農業技術員,資深的年薪30萬元都有,年輕技術人員一個月也能拿七八千元。解道矯說:“基地正常的用工人數能有200人以上,遇到緊急的情況比如栽苗時,就需要當地三百多個工人一起做工。此外,公司還要給農民土地流轉的費用,每年每畝700元,公司賺錢后每年還有分紅給農民。”
梁元蘭是一位在解道矯農場里工作的工人,她目前每月收入大概3000元左右,“在這里種菜比較穩定。我以前也是種菜的,但以前每天就賺70元,一年只能種半年菜,天冷了就沒辦法繼續種,現在不同了,我的收入和以前比翻了一番。”
而在黔南州羅甸縣逢亭鎮祥腳村,同樣有一個粵港澳大灣區蔬菜保供基地。該基地的種植大戶毛城根介紹:“我主要種植茄子、黃瓜、豇豆、花菜、菜心等,今年我們有個項目是與廣州市農科院合作種菜心。我承包了400多畝土地,今年是第一年種,希望菜心能帶來更多收益。”
毛城根表示,今年的蔬菜行情還算可以,除去各種開支,他一年掙幾萬元問題不大。“我們高峰期一天有六七十個工人,工人的工資是100元一天。工人我們一定用當地的,特別是那些脫貧戶,一定要穩定他們的就業、讓他們有收入、不返貧。”
“我們拉去廣州的貨,通常是用9米長的大卡車,行情好的時候,兩小時就能把地里的菜都發完。這個基地是2020年5月掛牌的,主要直銷到虎門和江南蔬果市場。”毛城根介紹。
“我們這個基地,每年有五六十萬噸蔬菜賣到粵港澳大灣區。”逢亭鎮鎮長黃勇告訴記者。
特產國內“名椒”:
科學種植提升三分之一產量 不到24小時上架廣州市場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市的云貴果蔬批發市場內,工人們正把一框框新鮮辣椒從冷凍車上搬運下來,配送到各攤位進行銷售,這些鮮椒都將登上廣州市民的餐桌。
據了解,這車鮮椒來自千里外的貴州畢節市大方縣對江鎮石桅村,由生產基地直供,從采摘、運輸到上市嚴格控制在24小時以內。
畢節市大方縣,辣椒田里農民們滿載而歸。
這個位于大方縣對江鎮石桅村的辣椒生產基地是東西部協作項目,2022年投入廣州市對口幫扶資金200萬元,用于建設配套的水肥池、滴灌設施和冷庫。
該辣椒生產基地負責人魏琴介紹,由于這片地剛開荒,今年5月他們才將辣椒種下去。相比其他地方的辣椒,在同等溫度下,大方縣的辣椒保存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她拿著兩種辣椒向記者介紹,其中一種長又細、皺皺的辣椒叫大方皺辣椒,是當地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另外一種較短一些、但是顏色清亮一些的辣椒叫螺絲椒,更加容易保存。“皺辣椒以前一直很難突破產量和質量,但如今產量比過去提升了三分之一。”
她又指著螺絲椒介紹,螺絲椒的產量在過去大約為每畝4000斤,經過技術指導后可以提升至每畝6000斤左右。此外,大方縣的螺絲椒與其他產地的螺絲椒相比,在同等溫度下能夠三到四天不軟。
魏琴說,貴州到11月份氣溫變低后辣椒就很難生長了,一般要到第二年2月份開始育苗,3月份再開始種植。所以她也計劃著到11月份不種植辣椒時種植冬菜心。
據了解,為了生產高品質的農特產品,粵黔協作工作組大方工作小組引進了華南農業大學的先進技術,全程對辣椒種植進行技術指導。“大方皺辣椒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國內‘十大名椒’之一。但此前大方皺辣椒的產業化進程慢,規模發展上不去,東西部協作幫扶單位找到我們學校,希望幫助提升其產量,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華南農業大學派駐當地的技術員陳江宇介紹。
他告訴記者,通過一些種植方案、用肥、用藥方面的技術,將大方皺辣椒的產量由過去的每畝3000斤提高到了每畝4000斤。“其實還可以提高更多,但由于今年主要是試驗,采摘比較晚,所以產量方面沒有一下子提得那么高。”陳江宇介紹,大方縣由于海拔較高,早晚溫差大,比較適合辣椒的生長規律;此外,當地的土壤也比較好,無論是種植果樹還是蔬菜,其果實都會有一種獨特的風味,辨識度較高,口感、味道都會更加濃郁一些。
大方縣對江鎮黨委書記陳杭則介紹,東西部協作的資金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一個就是灌溉,一個是建設分揀車間,另外還有糧貨冷庫的建設。“回鄉創業的負責人主要負責生產和銷售,我們則是做好服務。”
對口幫扶3年后
華農畢業生留黔“治”蔬菜
今年34歲的莫定儀2013年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之后進入番禺區農科所工作。2018年,作為農業科學骨干,他來到貴州畢節市威寧縣進行對口幫扶。今年,莫定儀做了一個重大決定:留在威寧縣工作,繼續幫扶當地農民。
莫定儀告訴記者:“我是2018年10月來到威寧縣的,這邊急需農業科技人員,3個月后繼續留我掛職,一直就留到2021年6月。原單位還有威寧縣農業農村局都認為我在這邊待著挺好,就問我愿不愿意留在這邊工作。”
莫定儀與農戶交流蔬菜栽培。
莫定儀表示,他的專業是植物的病蟲害防治,威寧縣當地農業技術人員稀缺,老百姓都是依靠自身栽培經驗進行種植,即使有專家指導,培訓也不夠全面。此前莫定儀在番禺已有5年左右的實踐經驗,對蔬菜特別是辣椒、番茄、黃瓜的病害防治很有心得。而廣州的農業體系比較成熟,有不少新的管理理念,特別是防治病蟲害栽培管理標準化等方面,莫定儀也比較有經驗。
他介紹,在威寧縣農業農村局有蔬菜方面的權威專家,已扎根當地研究好多年,來到這里后,莫定儀主要是跟他們學習,同時下鄉去交流蔬菜栽培方面的經驗。
“我在這里3年多,各方面都比較熟悉了,所以決定留下來工作。”莫定儀介紹,當地農民主要種大白菜、甘藍還有白蘿卜這三種蔬菜,后來他們在大棚開始種西紅柿,也有人種香蔥。經過近3年的大力發展,威寧縣全縣現在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李波、王文宇、曹騰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