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已成為最具威脅的環境挑戰。2020年以來,廣州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試點工作,推動廣州“酷城”行動,探索提供可持續、可負擔的城市降溫綜合解決方案。目前“酷城”行動的進展如何?記者近日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廣州已經從總體、單元和街區三個層面建立策略體系,致力于打造一個更加涼爽的廣州,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資料圖)
總體層面: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引領,構建引風入城的通風廊道系統
廣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人口與建筑高度密集,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長期的高溫高濕,影響了城市的宜居性,也增加了制冷所需的資源能源消耗。在濕熱條件下營造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成為現階段廣州建設健康、宜居、韌性城市所面臨的關鍵挑戰。
自然通風減少熱量積蓄,是城市降溫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廣州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中,通過對廣州整體風環境進行WRF模擬研究,結合城市河流、綠地等開敞空間布局,構建了市域六條主要通風廊道體系。包括洪奇瀝水道-珠江西航道風廊、蕉門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后航道風廊、獅子洋-帽峰山風廊、新塘-九龍大道-珠三角環線高速風廊、流溪河風廊、正果-鐘落潭-白坭河風廊。
通風廊道地區嚴格保護水系、綠地等開敞空間,控制主要入風口建設增量,加強建筑高度、建筑間距和密度管控,避免屏風式建筑。
單元層面:銜接氣候評估與城市形態控制,劃定熱環境管控分區
為促進氣候分析研究應用于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實踐,使氣候評估與城市、建筑形態控制相銜接,廣州創新性地開展了熱環境管控分區實踐。綜合考慮廣州的熱負荷和風流通潛力,識別廣州的熱脆弱性,以規劃管理單元為基礎,統籌未來規劃與發展需求,劃定廣州的熱環境管控分區。
各分區單元按照各自的地域氣候條件提出針對性的規劃設計建議,實施差別化的開發管控要求與城市降溫措施。例如,熱環境控制一、二區優先實施微改造類的改善手段,以增加綠化覆蓋、提高透水性地表比例為主,熱環境控制三、四區著力提高發展門檻,建設項目需滿足可持續城市降溫的建設標準。
街區層面:制定可持續降溫街區設計導則,塑造精心設計的亞熱帶城市
為進一步推動可持續降溫導向的街區營建模式,廣州還編制了可持續城市降溫街區設計導則。導則以開放性、滲透性和與自然生態的緊密聯系為核心要素,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推介了居住、商業、工業、歷史街區四種典型街區應對炎熱高濕氣候的設計模式,以促進廣州的街區重新響應本地嶺南氣候,提高社區舒適性、韌性和可持續性。
居住型街區強調以“人”為核心,以居民戶外空間和室內空間的熱舒適性為導向,鼓勵提供防曬和防雨保護、捕捉涼爽的微風和局部建筑空間向戶外開放。
商業型街區以“業”為核心,以商業活動的舒適和活力為導向,鼓勵會呼吸的建筑、最大化通風與遮陽設計以及多維立體的綠化景觀。
工業街區以“產”為核心,以工業生產和生產空間的氣候友好為導向,鼓勵節能式制冷、減少人為熱排放、回收利用工業廢熱。
歷史街區以“嶺南”為核心,以統籌保護傳統風貌與提升室外熱舒適性為重點,鼓勵傳承與創新嶺南被動降溫、通風、隔熱智慧。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廣府氣候在一定程度上定義了廣州的城市文化與風貌、市民的生活與活動方式,但炎熱而漫長的夏季高溫總是阻擋了人們享受戶外生活、激活城市“煙火氣”的腳步。廣州“酷城”行動致力于打造一個更加涼爽的廣州,通過更加舒適宜人的氣候環境,重新聚集戶外空間人氣、激活戶外交往活動,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