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設研學基地、做觀光旅游、發展精品種植、帶動群眾致富……距離廣州千里之外的黔南大地上,農文旅融合產業園遍地開花,吸引游客慕名而來;“龍頭企業+產業園+農戶”發展的模式,帶動農民共建、共富、共享。
近年來,廣州以共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突破口推動鄉村振興,按照“一縣一園”“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立足當地優勢產業、吸引東部龍頭企業落戶,將產業園的建設與周邊休閑觀光、民俗風情有機結合,生產生態生活相融相促,推動鄉村功能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實現從單一的種養產業向全產業鏈、產業集群化轉型。
(相關資料圖)
廣州幫助惠水縣漣江街道排樓村建設的葡萄大棚。
新技術:精品水果產業有“質”更有“智”
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縣,是中國天眼的所在地。地處“中國天眼”電磁波寧靜保護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廣州市白云區與平塘縣共建的塘邊鎮扎營坡精品水果數字化產業示范基地,當下正迎來西瓜大批成熟季。
“這里沒有冰雹,非常適宜水果生長。”據塘邊鎮黨委副書記王道順介紹,基地于2021年初開始建設,目前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其中廣州投入對口幫扶資金400萬元,種植了包括白桃、錦繡黃桃、雞尾葡萄柚、蜂糖李等8種市面上價格走俏的精品水果,銷往廣深等一線城市,市場零售價幾乎都在20元/斤以上。
精品水果產業有“質”更有“智”。據粵黔協作工作隊黔南工作組平塘小組組長、平塘縣委常委、副縣長李衛東介紹,為了提升果品品質,減少初端損耗,塘邊鎮積極為基地申報了廣黔協作共建園區項目,在基地率先投入500萬元建設精品水果數字化管理系統,先后鋪裝建設數據分析控制中心、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土壤墑情信息收集、氣象監測服務等數字化子系統,有效提升果樹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標準化水平,引領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變。
新模式:農旅產業園帶動村民增產增收
7月正值大暑節氣,三都縣周覃鎮鄉村振興產業示范體驗園的馬桑菌育種基地內,工人們正馬不停蹄地進行新一輪馬桑菌的培育工作。“我們2013年就開始種植香菇、木耳,現在不僅開辟了馬桑菌這個新品類,還研發了香菇脆片等多種深加工產品,基地也成了假日采摘體驗和學校勞動教育實踐地。”三都縣永興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金棒表示。
三都縣周覃鎮鄉村振興產業示范體驗園此前一直發展以水果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但因缺乏技術人才,對產業管護不到位,導致黃桃、提子等產業發揮效益不明顯。而園區所在地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山水農田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園。
“以前企業‘單打獨斗’,現在是‘抱團發展’。”三都縣周覃鎮宣傳統戰委員李澤梅表示,為了用好用足廣州對口幫扶資源,園區也開始試水以旅游帶動產業、農業發展,尋找龍頭企業組團,結合附近村寨釀酒、制衣等民族文化,吸引了不少來自本地乃至廣深、江浙地區的游客,帶動當地群眾就業、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今年4月,產業園舉辦了首屆黃桃節,節日當天黃桃一度供不應求,戶外沿河自助燒烤就有500多桌。6月25日的一場活動,黃桃當天銷量達2.5噸,食用菌銷售額達7000元~8000元。目前在產業園內,僅羊肚菌產業就能帶動2萬多人就業,去年凈利潤達到了1000多萬元。銷售菌菇所得將會按百分比、人工工資、回購等形式惠及村民收入。
出實效:每個項目都是群眾急迫需要的
“在我們沒有修建機耕道之前,我親眼看著兩個60多歲的老人家,抬著180斤重的犁田機,步行將近一公里的山路去犁田。”為期兩年的對口幫扶工作,令廣州市黃埔區掛職三都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陳介升深有感觸。而今的現代產業園內不僅修建了機耕道、休閑步道,還安上了路燈,整體基礎設施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路通不通、燈亮不亮,這是群眾實實在在能感受到的。我們決定開展的每一個項目都是群眾急迫需要的,這時廣州黃埔區的幫扶資金就像雪中送炭,因此我們也想把資金用到‘刀刃’上。”李澤梅表示:“以前黃桃壩草比樹高,黑漆漆的一片。如今路燈亮了,路燈上‘廣黔同心’的標識被照亮了,群眾的心里也更敞亮了!”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方圓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