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古人類已在黃河中游的中原腹地鄭州大河村繁衍生息。去年1月1日,這個再現古人類生活場景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破土動工。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了,該公園建設情況如何?何時能對外開放?昨日,大河報·豫視頻沖刺“開門紅”系列報道組帶您打探這一省重點項目的最新建設進度。
地下可參觀“仰韶文化”,預計今年10月基本完工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鄭州中州大道與連霍高速交叉口東南角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現,該公園的主建筑——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的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200多名工人正在搶抓施工進度,進行一層墻體鋼筋施工。公園內景觀綠化工程已初步具備觀摩條件。
在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記者看到,碎石小路沿著濕地水系蜿蜒交錯,微風拂過,水面泛起微波,仿古的茅草屋倒映在水中,一些野鴨在此休憩停留,無比愜意。濕地的各個水域連接著13座橋梁,其中最長的一座景觀沉水橋,長度達到了78米。在原始農耕種植區,依照先人種植習慣,種植粟、藜麥等作物,供市民觀光體驗。
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項目執行經理朱文巍介紹,目前,博物館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施工進度已達到30%,預計今年5月中旬全部結構封頂,預計10月可基本完工。
該博物館采取下沉式設計,整個建筑是在地下,層高超過8米,屋頂將和地面齊平,主要為了和遺址的面貌上吻合,做到渾然一體,更重要的是保護遺址,不突出于地面。建成后,博物館內陳設的,不僅有大河村遺址出土的文物,還將展示河南,以及全國仰韶文化時期先民生產生活的狀況。
為了盡可能展示大河村原貌,根據考古研究成果,公園重現了當時場景和生態,這也是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大亮點。其中,公園規劃建設有:文化遺產保護核心區、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和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還有生態濕地修復區、原始農耕種植區、互動體驗休閑區。
記者了解到,大河村遺址規模龐大、發展序列完整,是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體現了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距今已有7000年至5000年的歷史。
重現古人類生活場景,大河村遺址公園有望今年局部對外開放
據了解,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是一處大型史前聚落遺址,1964年正式被發現,1972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約7000平方米。遺址占地面積約53萬平方米,遺址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文化內涵之豐富、發展序列之完整,為中原地區所罕見。1986年5月,作為河南省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去年1月1日,鄭州市決定在該博物館基礎上,建設一個重現古人類生活場景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并正式破土動工。按照規劃,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占地面積約2400畝,總投資16.2億元。
鄭東建投總公司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經理劉明釗表示,目前,該公園項目整體施工進度已經過半。公園建成后,將設置5個體驗區,家長帶著孩子來玩,除了參觀,還能實地參與陶藝、農耕種植等,讓孩子可以在玩耍中切實感受仰韶文化。“公園內園林景觀一期工程,除受高壓線塔影響暫時無法施工的區域外,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進行土方平衡和地形塑造。該項目將于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初步具備對外開放條件。”
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力爭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具備對外開放條件。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鄭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重要舉措,是省級重點工程和一類民生工程,對于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國家戰略承載工程意義重大。”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表示,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后,將成為中國仰韶文化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集中展示平臺,為鄭州提供一處集遺址保護、考古研究、生態休閑、市民休憩、研學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也將為鄭州進一步弘揚黃河文化,打造鄭州城市文化新地標,助力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