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從上周末開始的氣溫驟降,“威力”逐漸顯現。記者2月21日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這兩天因降溫到急診科“報到”的心腦血管患者人數明顯增長,還有中年男士突發十分兇險的主動脈夾層。
降溫不僅影響老病號
“一般來說,降溫對就診人數的影響要’滯后’幾天才會顯現。從今天開始,急診就診人數明顯增長。”該院急診科副主任李莉副主任醫師表示,受濕冷天氣影響,來急診就醫的重癥患者增多,患者主要為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老人,也不乏青壯年。從病種上看,主要有卒中、心衰、普通肺炎等。
2月21日下午,一位50多歲的男子突發劇烈胸痛,被送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救治。急診科立即啟動“胸痛綠色通道”,檢查結果顯示他有“主動脈夾層A型”。主動脈是人體最粗的血管,動脈壁分內膜、中膜及外膜三層。血流沖破內膜順著中層進行剝離,在主動脈中沖出一條“支流”。這種疾病進展快、并發癥多、病死率高。
“這名患者是個煙民,患高血壓多年。估計最近受氣溫驟降影響,血管突然強烈收縮,誘發血管夾層形成。”李莉表示,幸好患者出現胸痛癥狀后果斷就醫,醫院當即為他穩定血壓,并安排急診手術。
李莉提醒,近期老人尤其是“老病號”要注意保暖,飲食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和煙酒刺激,出行時注意頭頸部保暖,戴好帽子圍巾。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還要注意避免情緒激烈波動,注意及時調整藥量 ,“氣溫較低特別是降雨時老人可以減少出門,以免滑倒。咨詢用藥可通過互聯網醫院或在主治醫師的病友群進行。”
用“暖寶寶”電手爐提防“低溫燙傷”
市民為防寒保溫各顯神通 ,出行貼“暖寶寶”護身,在室內用電暖手爐、取暖器取暖……不過,有人因此遭受燙傷。
市民黃女士周日一早外出參加活動,為保暖,她在腰部貼了兩片“暖寶寶”,沒想到晚上回到家發現,腰部皮膚一片紅腫,痛感明顯,“像被燙傷了。”
“今天有個女孩被電暖手爐燙傷,都燙出了水泡。市民在取暖的同時,要注意提防燙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皮膚科魯莎副主任醫師提醒,雖然“暖寶寶”“電暖手爐”等瞬間溫度并不高,但如果與皮膚持續接觸,也有可能引發所謂的“低溫燙傷”。
她提醒,使用取暖設備時要保持距離,避免長時間在同一位置使用。例如“暖寶寶”要隔著一定厚度的衣服使用,不要直接接觸皮膚,過一段時間換個位置貼。電暖手爐外面可以裹上厚毛巾。糖尿病患者、神經末梢反應相對“不靈敏”的老年人以及皮膚嬌嫩的嬰幼兒,要謹慎使用取暖設備,也不宜泡熱水澡或用熱水泡腳,以免被燙傷。
如果已經發生燙傷,皮膚紅腫者可盡快用流動的涼水逐步降溫,注意水溫不要過低,然后涂抹凡士林、爐甘石等保濕并保護受損皮膚;有水泡者最好到皮膚科處理,有條件者也可在家進行消毒后挑破水泡,排出液體,注意不要撕掉表皮。糖尿病患者被燙傷后因傷口難以愈合,應盡快到糖尿病足專科或皮膚科進行處理,以免引發傷口進一步潰爛、截肢等嚴重后果。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 林偉吟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