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3年前,一只“紅鳥”從香港清水灣飛往廣州南沙,在慶盛樞紐安家落戶,一所全新的大學開始籌備。這里很獨特,學科架構上,沒有傳統的院、系,只有“樞紐”“學域”。這就是“香港科技大學2.0”重要組成部分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相關資料圖)
8月3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南沙也將迎來第一所高校。從2019年9月教育部批準籌備設立,到如今正式開學、迎來首批新生,短短3年時間,港科大(廣州)便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
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到《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國家對南沙賦予了具有戰略意義的特殊定位。作為南沙的第一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致力于成為一所世界級的高水平大學。學校將為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提供重要支撐,推動南沙打造高等教育開放試驗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
港科大(廣州)校園廣場中央矗立著的“紅鳥日晷”雕塑。
人才高地:打造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搖籃
《南沙方案》提出“打造高等教育開放實驗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目標。
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位于香港清水灣的港科大和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廣州)將共同構成“香港科技大學2.0”。它將成為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搖籃,未來科技、企業和產業的創新基地,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智慧源泉。
港科大為什么選擇落戶廣州南沙?
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利好要素于一體,為“港科大2.0”推動高等教育范式改革、培養創新人才提供了絕佳的土壤和環境。
在眾多港科大(廣州)創校者眼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作為2019年《規劃綱要》和2022年《南沙方案》頒布實施以來成立的、首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可謂是“生逢其時”。
南沙地處“灣區之心”,慶盛是南沙連接港澳的重要樞紐。港科大(廣州)所扎根的南沙慶盛樞紐區塊頗具“地利”之便。
從慶盛站坐上廣深港高鐵,35分鐘即可抵達香港西九龍。廣珠澳高鐵建成后,慶盛片區將成為內地唯一高鐵同時通達港澳的區域。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研究)伍楷舜教授認為,港科大(廣州)交通非常便利,可快速通達港澳,有利于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的兩校師生交流互訪,為兩校在科研、教學方面開展密切合作提供了基礎。
“港科大(廣州)選址在慶盛樞紐區塊,擁有自然環境、交通、產業集群的‘高配’加持。”南沙新區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管理局局長張樂春指出,不僅配套了商業廣場、辦公樓及公共交通樞紐為一體的新鴻基慶盛樞紐站場綜合體,還能享受到慶盛樞紐規劃的國鐵、城際、地鐵等軌道交通6條,高快速路3條,去深圳21分鐘,香港35分鐘,到廣州大學城5站地鐵,和南沙科學城內的高校、科研平臺交流都很便利。“大灣區的人才、全球的人才被這樣的校園吸引、來到南沙、熱愛南沙、愿意留下來建設南沙、建設大灣區。”張樂春說。
“多元融合的社會環境將有助于學校持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同時也能為南沙區的蓬勃發展注入原動力。”伍楷舜說。
港科大(廣州)校園美觀大氣。
港科大(廣州)與南沙區位優勢
港科大(廣州)可享受到慶盛樞紐規劃的國鐵、城際、地鐵等軌道交通6條,高快速路3條,去深圳21分鐘,香港35分鐘,到廣州大學城5站地鐵,和南沙科學城內的高校、科研平臺交流都很便利。
科技創新:為粵港澳優質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供沃土
香港科技大學與南沙結緣二十余載,早在15年前便在南沙設立廣州市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一路走來,港科大在推動科研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高新科創企業、吸引港澳青年來灣區就業創業、探索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跨境共享等方面,結出累累碩果。
隨著港科大(廣州)正式開學,兩地科創合作提速。
港科大(廣州)與廣州大學、港科大協同發展,共同籌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強化粵港合作,申報建設港科大(廣州)大學科技園;通過引入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粵港澳雙創產業園,努力建設華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充分釋放國際化研究型大學活力……這是港科大(廣州)的合作“明細表”。
“港科大(廣州)將重點布局知識轉移工作,在鼓勵科研團隊創業孵化的同時,大學也計劃通過紅鳥碩士班、首席工程師制度和MBA+,為業界培養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和科技型企業創業人才。”伍楷舜透露,港科大(廣州)將在學校以及周邊布局建設產業創新、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聚集區,有助于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為粵港澳優質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供沃土。
南沙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南沙與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日趨活躍,實現了多個首創。南沙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級科研資金跨境撥付,2019年8月,位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向香港分部依托單位香港科技大學成功劃撥科研資金3800萬元,打通了科研資金跨境撥付通道。南沙還打造全國首個超級算力直通香港網絡專線。
以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為例,該基地將在今年正式啟動,啟動區設置在廣州市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下一步計劃在慶盛片區建立一個孵化基地。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成立了科技合作專項工作組,目前正在加快推進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建設。
“這個直接聯系港科大與科技園公司橫跨大灣區的生態圈,進一步壯大香港與大灣區的科研及創科人才庫。”伍楷舜表示,香港與南沙的合作涉及方方面面,除了科技創新合作,還將涉及人才培養、制度銜接、優質生活社區建設等領域。“相信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香港與南沙的合作將會進一步深化,并涉及更多的領域。”
正如廣州南沙區副區長歐陽健華所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成辦學為開展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試提供了新載體,為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搭建了新平臺,為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拓展了新空間,為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打造了新示范。港科大(廣州)學科設置與南沙科技創新和重點產業高度契合,將孕育形成“硅谷效應”,推動南沙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
前來報到的新生領取一卡通等物品。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 攝
港科大(廣州)與穗港科技合作
港科大(廣州)與廣州大學、港科大協同發展,共同籌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強化粵港合作,申報建設港科大(廣州)大學科技園;通過引入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粵港澳雙創產業園,努力建設華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充分釋放國際化研究型大學活力……
產業轉化:助力建設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大學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孵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初創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需要有好的大學來支撐科研的先進性,就像斯坦福大學和硅谷、麻省理工學院和肯德爾廣場(Kendell Square,美國麻省的創新區域)之間的關系一樣。
香港科技大學在科創產業培育方面成績卓越,曾經培育了一批行業頭部企業和“獨角獸”公司,如大疆無人機、云洲無人船、一清無人車等。2021年,香港有18家“獨角獸企業”,其中7家來自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廣州)落地南沙,將會把香港科技大學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孵化的經驗帶到南沙,發揮大學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孵化當中的紐帶、橋梁作用。”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我們將通過開放大型科研設施、促進學校與業界的團隊合作、聯合人才培養等方式,和產業界密切配合,深入了解業界面臨的技術痛點,共同開展科研攻關,促進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
據介紹,港科大(廣州)將立足南沙、鏈接香港,依托大灣區內制造業的成熟積累,以南沙與港澳全面合作為契機,聚焦實驗室知識向產品化階段的轉化,補齊一條南沙與香港科創協同發展的完整科創生態鏈條,助力建設大灣區內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南沙重點推進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交通、海洋科技等領域的產業發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學科設置與區內重點產業方向不謀而合。”據伍楷舜教授介紹,港科大(廣州)在港科大深厚的傳統學科基礎之上,建立全新的學術構架,發展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學校學科設置與南沙科技創新和重點產業高度契合,將發揮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領域的優勢,助力南沙在這類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樂春表示,港科大(廣州)將依托南沙的全制造業資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孵化,為大灣區未來的智能制造業注入新的動能。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學后,將成為兩地科研對接合作、科技創新協同和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的強有力支撐。”南沙區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南沙區將加強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科創成果內地轉移轉化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積極承接港澳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海洋科學、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領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建設華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
港科大(廣州)與南沙產業發展
南沙重點推進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交通、海洋科技等領域的產業發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學科設置與南沙科技創新和重點產業高度契合,將發揮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領域的優勢,助力南沙在這類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南宣、港科廣、鄒璟、張華
圖/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供圖(除署名外)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