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非機動車出行需求逐步增長,如何提升慢行空間品質備受關注。2022年,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了《廣州慢行空間融合提升及特色示范研究》。通過一年多的調查研究,項目團隊目前已完成了慢行空間品質提升方案,方案結合廣州市兒童友好示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打造8類特色慢行片區,營造獨具廣州特色的慢行空間,以片帶面推動全市慢行空間優化。
(資料圖片)
優化意向圖
優化過街天橋
創新:提出不同寬度非機動車道的通行規則
為優化慢行系統,在有限的道路空間中滿足非機動車的出行需求,本次研究提出以下三項對策:
1、體現差異。空間上,廣州中心城區內道路普遍較窄,應以軌道站點為中心構建慢行微循環網絡,外圍地區道路應設盡設非機動車道,保障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的通行空間;功能上,應結合慢行交通服務通勤、通學、文旅、休閑等不同功能的特點,綜合考慮城市道路交通性與生活性等不同功能,進行差異化規劃設計。
2、統籌融合。充分發掘道路紅線外的空間,拓展慢行通行空間。根據道路紅線內的慢行道側重交通功能,道路紅線外的慢行道側重休閑功能的特點,強化統籌聯動,打造城市慢行道、綠道、碧道等多道融合的慢行系統。
3、彰顯特色。以片帶面,將慢行空間與城市更新與改造相結合,打造特色慢行系統,通過打造慢行示范區帶動全市慢行系統高質量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研究根據道路空間條件及交通特征,創新地提出不同寬度非機動車道的通行規則。針對現狀已在人行道上設置非機動車道的情況,研究建議在充分分析既有機動車通行空間的基礎上,通過壓縮既有機動車道寬度或者數量增設機非共面的非機動車道,供電動自行車通行,原人行道上的非機動車道作為自行車通道僅供車速較低的自行車通行,實現電動自行車、自行車物理分隔。非機動車道寬度達到國家標準的2.5米或以上時,可滿足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同時通行。
通學路改造前
通學路改造后(優化意向圖)
示范:以片帶面推動全市慢行空間優化
方案結合廣州市兒童友好示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關注不同地區的主導特征,提出特色的道路及慢行空間分配方法,對不同類型、功能、特點的慢行空間進行統籌融合,打造特色慢行片區,以片帶面推動全市慢行空間優化。具體選取地鐵站、學校、醫院、紅色歷史印記區、橋下空間等不同類型區域,編制了地鐵站周邊片區、兒童友好示范區、健康無礙慢行示范區、文商旅慢行示范區、紅色漫游路徑、橋下空間活化、紅線內外融合示范區、多道融合慢行示范區等8類示范區,營造獨具廣州特色的慢行空間。
優化前:街面鋪裝差且不統一,人行道有高差
優化后:街面統一鋪裝,消除高差(優化意向圖)
▲地鐵站周邊慢行示范區:結合中心區和外圍區不同的軌道交通覆蓋條件以及道路空間條件,提出了差異化的改善策略。中心城區以完善地鐵步行接駁為主導,充分發掘和提升街巷空間,改善步行出行環境。優先保障連通地鐵站的非機動車道網絡的恢復。外圍區重點保障地鐵接駁非機動車通道的連續,盡可能保障非機動車通行空間。中心區以及外圍區通過優化路口等待空間和路口過街通道與信號,完善地鐵接駁慢行路徑。做好地鐵出入口周邊步行道、非機動車道及停放場地的地面標線以及指引標志設計,保障地鐵乘客進出站的出行秩序,避免人流、非機動車流相互交織,改善地鐵站口交通環境。
▲兒童友好的慢行示范區:重點針對兒童跑跳、玩耍、喜歡聚集、探險、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特點以及家長接送、等候等交流、停駐的需求,從打造有趣的街道空間、規劃連續的慢行路徑,增加寬敞的交通設施三個方面提升慢行出行與慢行空間品質。具體通過在通學路徑上增加彩色鋪裝、圖案等為學生提供趣味上學路;在路口增加兒童過街提示標志牌、警示燈、限速牌、彩色斑馬線等保障兒童過街安全;通過挖掘學校周邊用地潛力、錯時設置道路臨時停車區域、接送區域等滿足接送的需求。多措并舉打造“安全、童趣、寬敞”的兒童友好慢行示范區。
▲健康無礙慢行示范區:充分考慮病人、老年人等群體出行速度較慢、反應不及時等特點,通過路口增設二次過街設施、抹平路口高差;在天橋加裝垂直電梯、手扶梯,增加連通地鐵站與醫院的風雨連廊等措施,從細微處實現友好無礙出行。
▲文商旅慢行示范區:通過凸顯嶺南文化元素、設置特色化標識系統等方式,構建串聯歷史文旅資源以及購物、餐飲、地鐵站等節點的慢行游徑。
▲紅色歷史文旅慢行示范區:通過紅色要素選取、慢行道設置、導入本地文化元素、設置特色化的標識系統等方式,營造串聯各紅色文旅資源的慢行游徑,增強慢行空間的紅色歷史文化體驗感。
▲橋下空間慢行道示范區:通過對橋下空間進行挖潛并加以利用,禁止停車和禁止搭建占用,增加公共開敞空間和服務設施。通過拓寬慢行空間,增設慢行服務設施,適當植入地方元素,提升景觀、橋底空間亮化、營造活力場景等措施,盤活橋下空間,提升空間的活力與品質。
▲片區“多道合一”示范研究:選取示范片區,對慢行道、綠道、休閑健身步道等不同功能和特色的慢行空間進行“合一”規劃,打破權屬界線、空間和體制機制壁壘,形成完整、連續的慢行空間,打造“多鏈成網”的“多道合一”格局。
▲路內外慢行空間融合示范區:從“完整街道”的角度,對道路紅線內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空間與道路紅線外的建筑退距、路側綠帶等空間進行功能融合規劃,將慢行交通設施、城市家具、城市配套設施等進行統一布局,推動路內路外慢行空間融合使用。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 杜娟 通訊員 : 穗規資宣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