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即將進入中高齡,而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該怎么解決?我國尚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難以適應人口老齡化形勢,有何良策應對呢?新業態從業者法律保障滯后、勞動保障機制不健全,勞動者權益得不到保障,又該如何辦好?8日晚,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魯曉明做客廣州日報“京廣連線”,就多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提出見解和建議。
關注一: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長期護理保險
(資料圖)
隨著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老齡失能人口急遽增加。在家庭小型化背景下,家庭養老越來越難以為繼。對此,魯曉明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長期護理保險,使陷入養老困境的家庭有喘息之機,越來越具有迫切性。
據悉,自2016年以來,我國有關部門相繼出臺規范性文件,并在全國數十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實踐經驗。然而,由于沒有出臺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制度,長期護理保險的進一步發展遭遇制約。
“目前,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主要依據人社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國家醫保局和財政部印發的《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及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不僅層次低,且指導意見僅是引導性規定,缺乏剛性約束,責、權、利不清晰;且各地區自行其是,缺少統籌協調?!濒敃悦髡f,我國應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應對日益突顯的人口老齡化與社保壓力的矛盾。
魯曉明建議,首先要明確基本保障型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獨立社會保險的性質。“基本保障型長期護理保險對于保障失能人群基本生活意義重大,應將其定位為社會保險。堅持‘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在強調基本保障的同時,也應大力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濒敃悦髡J為,其次可將長期護理保險定位為縱貫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險種,采取稅收優惠等舉措支持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企業為員工購買團體型長護險的,允許作為經營成本計入人力成本稅前列支。形成以社會保險為主,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有力支撐的多元長期護理保險類型體系。
魯曉明建議改由人社部牽頭,負責統籌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擬定社會保險的政策和標準。魯曉明認為“建立個人、企業為主,國家補充的多元籌資機制”相當重要?!伴L期護理保險并非私人專屬領域,難以僅靠個人與關聯單位支撐運行。在個人與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現實背景下,量入為出地建立國家補充的籌資機制,在避免產生過大的財政缺口的情況下,對盡力提升失能人員福祉具有充分必要性?!濒敃悦髡f。
關注二:改造社區衛生服務站,改善高質量養老服務
“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即將進入中高齡,而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濒敃悦髡f,面對“9073”的養老格局,即老年人90%左右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養老、3%入住專業機構養老,居家、社區養老發展相對滯后,難以大規模、便捷普惠提供較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如何改善高質量養老服務,魯曉明說,可以改造社區衛生服務站,為社區嵌入式醫養結合養老提供核心支撐。他認為,在有計劃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原有基本醫療、基本公衛服務功能之外,結合實際建立社區醫、護、藥、康、養衛生健康服務供給。同時,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建立老年人衛生健康平臺與民政數據銜接制度,加強數據共享,掌握社區老齡化程度趨勢和老人健康信息。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中藥、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服務。衛生服務站也可在住宅區設置醫療服務站(崗),有條件的在衛生服務站設立養老病床,對入駐老人按“醫療”“養老”兩種入院路徑分別管理,根據病情需要進行動態轉換管理。
魯曉明還提到推進醫聯體“一盤棋”運作。依托醫聯體“一盤棋”優勢進一步統籌人力物力、盤活醫療服務及閑置資源,推進護理床、器具共享。通過醫聯體建設暢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院的雙向轉診、急診急救綠色通道,為轉診老年病人提供免掛號費、優先接診、檢查、住院等服務,有效鏈接各種相關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資源價值作用。
關注三: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法律保障
隨著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但在現實中,新興業態從業者諸如外賣小哥、快車司機等處于勞動權益保障的不明確地帶,絕大部分從業者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購買社會保險和公積金。企業不與其簽合同繳保險幾成行業慣例,不僅制約勞動者權益的實現,亦影響新興業態的可持續性發展。
對此,魯曉明說,應該盡快修改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對“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進行專門規定,將新業態勞動者作為特定職業類型,納入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保護范圍,以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法律保障。
同時,魯曉明建議說,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用工和社保制度,對非傳統用工關系在政策上給予保障,確保勞動者權益受到傷害時能夠有維權依據。加強對平臺企業用工合規的動態監管。健全與新經濟、新業態相適應的勞動監管機制,規范平臺企業用工行為,充分保障新業態從業者的勞動權益。
“我們還需要提高全社會勞動者權益保障意識。廣泛宣傳勞動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逐步增強新業態從業者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積極探索新經濟、新業態下勞動者工會組織建設,推動工會組織網絡化、平臺化建設,充分發揮工會在新經濟、新業態下維護廣大勞動者權益的功能。”魯曉明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全杰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甄志良、滕惠琦、鄭洪達、吳子良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