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廣州市2023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下稱《計劃》)已于近日經廣州市政府批復同意,3月7日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式公布。根據《計劃》,今年全市建設用地計劃供應總量為3203公頃,其中住宅用地供應計劃90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8%。《計劃》提出,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合理確定住宅用地供應規模、時序和結構,同時加快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
(資料圖片)
花都區計劃供應用地量占全市4成
根據《計劃》,2023年全市建設用地計劃供應總量為3203公頃。
住宅用地供應計劃90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8%。其中,商品住宅用地549公頃,占住宅用地供應計劃的61%,占計劃總量的17%;非商品住宅用地352公頃,占住宅用地供應計劃的39%,占計劃總量的11%。
商服用地供應計劃為190公頃,占計劃總量的6%。
工礦倉儲用地供應計劃為85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7%。
其他用地,包括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供應計劃為126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39%。
從空間布局上看,全市11個區計劃供應用地量和占全市比例分別為:花都區1278公頃,占40%;白云區491公頃,占15%;南沙區411公頃,占13%;黃埔區322公頃,占10%;增城區280公頃,占9%;番禺區158公頃,占5%;從化區154公頃,占5%;荔灣區66公頃,占2%;天河區26公頃,占0.8%;海珠區17公頃,占0.5%;越秀區0.1公頃,占0.004%。
全市各區供地計劃表(單位:公頃)
加大新型產業用地供給保障力度
今年的《計劃》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素,保障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用地需求。聚焦重點,以縱深推進“雙區”建設、抓好《南沙方案》落地落實為戰略引領,土地供應向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用地傾斜,增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積極支撐“一區三城”科技創新軸及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帶等重點區域和重大產業平臺建設,著重安排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明珠灣起步區、白云新城等區域商服用地供應。大力支持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供應,著重安排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空港經濟區等區域工業用地供應。滿足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慶盛樞紐、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東省中醫臨床研究院、白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一批項目的用地需求,確保重大基礎設施及民生社會事業項目的用地供應。
同時充分保障實體經濟空間,精準引導產業用地供應。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強化制造業用地保障,降低制造業用地成本,著力打造廣州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精準對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需求,持續組織小面積工業用地供應,加大新型產業用地供給保障力度。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優化空間布局
住宅用地方面,《計劃》著力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保障土地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全面落實一城一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合理確定住宅用地供應規模、時序和結構,有效引導、協調和穩定市場預期,重點引導住宅用地向中心城區、產業用地集中區域以及軌道交通沿線傾斜,保障住房剛性需求,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確保土地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通過商品住宅用地公開出讓配建等多渠道籌集政策性住房,土地集中出讓配建政策性住房不少于10%,加快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提升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重點功能片區、產業集聚區等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適合配建區域的配建比例,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優化空間布局。
與此同時,《計劃》強化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建設綠美廣州。圍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土地供應提質增效帶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建設城市、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的綠美廣州。科學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土地供應,統籌房地產開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實現有序、有機和有效更新。持續強化鄉村振興用地保障,積極支持各類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中以農業項目、創鮮農業電商產業園等現代農業項目用地,支持點狀建設用地供應、留用地兌現落地與鄉村振興項目有機結合。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杜娟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