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洋網訊 近年來,冒充“公檢法”進行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在這類騙局中,詐騙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在實施詐騙時精確說出受害人的詳細信息,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容易給人民群眾造成經濟損失。
近日,廣州市白云區嘉禾街長湴社區008網格員楊志強接到反詐中心數據提醒,得知住在嘉禾街轄內某工業園的租戶張女士正在遭受冒充“公檢法”的電信詐騙。獲取當事人相關信息后,網格員與警長及時上門進行勸阻,成功阻止當事人上當受騙。
網格員楊志強與張女士
經了解,當事人張女士于當天下午接到詐騙電話,對方自稱是“公安局民警”,聲稱張女士在深圳市龍崗區辦理了一張電話卡,該卡多次發送騷擾信息,將被強制停機。
恰巧,近期張女士因工作原因需要經常在廣州、深圳之間來回跑,并且曾在深圳辦理過一張電話卡當作副卡使用。于是在聽到對方準確報出其姓名、身份證號以及手機號碼等信息后,張女士開始慌了神,連忙解釋自己并未使用過副卡發送騷擾信息。
面對張女士的解釋,對方表示需要核實一下情況。隨后,電話那頭的假民警裝模作樣地說,現在有一個犯罪團伙被抓獲歸案,警方在搜查犯罪團伙住所時,發現一張用張女士身份信息辦理的銀行卡。經查實,里面有張女士多次貪污受賄的違法記錄。對方語氣嚴厲,讓張女士深信不疑,一步步掉入詐騙分子設下的圈套。
在對方的要求下,張女士點擊了對方通過短信發來的鏈接,下載了一款名為“安全防護”的軟件。就在假民警進一步要求張女士通過花唄、借唄、美團、京東等軟件借款以自證銀行卡流水的真實性時。所幸,網格員和警長及時趕到現場進行勸阻,張女士這才醒悟過來。
事后,網格員楊志強對張女士進行了反詐教育,強調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辦案,也不會讓涉案人下載所謂的“安全防護”APP,也不存在所謂的“安全賬戶”或者“核查賬戶”,接到此類電話應該立即掛斷。平時也要保護好個人信息,以防被騙子掌握從而實施詐騙。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湯南 通訊員:嘉禾街宣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