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黃埔區九佛街蓮塘村的荷花正開得茂盛,接天蓮葉無窮碧,展示著這條700多年歷史古村的生命力。池塘邊一棵20米高的參天巨榕,如一把張開的大傘,114年來安靜地庇護著世代族人。
向遠處看,國家級雙邊合作平臺中新廣州知識城即將12周歲,中新智慧園今日正式開園,扎根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眾多世界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各類市場主體已達2.4萬家。
一“老”一“新”,一個關乎“城市的歷史”,一個關乎“城市的未來”。新舊碰撞交匯,將釋放出寓意深遠的信號。
(資料圖)
6月26日,新鄉村示范帶暨“九佛五村七片”首開區動工活動在黃埔區九佛街舉行。在20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圍內,將零散分布的110公頃用地騰挪整合,釋放城鄉建設用地535公頃,用于打造高端產業走廊、最美生態連廊,及9個鄉村振興項目,同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租賃性住房和醫院、學校等公共配套建設。
這意味著,黃埔的城市更新不僅沒有“停更”,而是下足“繡花功夫”,在牢牢把握“五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站位、更加注重質量、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生態、更加注重傳承)基礎上,推動城市更新從“遍地開花、各自為政、單一經濟平衡”向“合理承載、統籌優化、多元目標統一”不斷轉化。
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并不是以新代舊,不是一味地讓城市更加嶄新,也不是簡單的重建。寓創新于古老的傳承,方能賦予黃埔無窮無盡的活力、無可替代的魅力。
串珠成鏈,新鄉村示范帶“上新”
“九佛五村七片” 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融合改造的示范工程,其指的是位于知識城北部的九佛街道轄內的蓮塘村、蟹莊村、燕塘村、山龍一二社、山龍石窩洞、九佛社和重崗村這五條村在內的七個片區。
通過此次改造,在20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圍內,通過“政府主導、國企參與”,將零散分布的110公頃用地騰挪整合,釋放城鄉建設用地535公頃,以楓下副中心為“核”,以北部高端產業走廊、南部最美生態連廊為骨干,實施蓮間塘里、蟹莊里等9個鄉村振興項目,形成“一心兩廊?九星薈萃”片區發展新格局。
其中,北部高端產業走廊包括國際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區和灣區半導體產業園,涉及山龍村和蟹莊村。最美生態連廊以蓮塘、重崗、燕塘3個傳統村落為核心,連點成線、串珠成鏈打造“蓮重燕來”新鄉村示范帶。
目前,“九佛五村七片”首開區等14個項目被納入全區首批城市更新信任籌建項目計劃,全面推動“首開先建”,有效縮短回遷周期,為企業紓困解難,全力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據了解,此次項目首開區一期總用地面積1.5公頃,總計容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4億元。
項目主導方區屬國企知識城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敏表示,此次“九佛五村七片”首開區動工活動意義深遠,不僅僅是“九佛五村七片”融合改造項目的亮相,也是中新知識城新鄉村示范帶典型案例的推廣,更是黃埔未來城市更新工作最新走向。
整合后將形成傳統村落集中保護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園區、高品質生活區三個功能分區:打造蓮塘鄉村振興、極飛超級農場和九佛花海等在內的5 個鄉村振興項目;策劃5 個精品特色項目、引入 3 個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建成九太路景觀廊道工程、連通水道工程,實施水系網絡聯通,應連盡連,以及永九快速、創新大道、變電站等3 個市政交通項目;布局6所中小學、8所幼兒園、3家醫院等公服配套;提升打造白玉蘭森林公園等生態景觀,活化蓮塘、重崗、燕塘古村資源,傳承保護“十古遺存”,串聯形成“蓮重燕來”新鄉村示范帶。
延續文脈,有機更新喚醒古村記憶
城市更新,要讓人知道腳下的土地“從哪里來”,也能感知并探索這座城市“往哪里去”。
蓮塘村古遺存豐富。黃埔區701處十類古遺存當中,蓮塘村的古遺存占了36處。時四陳公祠,鴻佑家塾、秀昌書室、友恭書舍、羅祖書屋等嶺南特色古建群落,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呈梳式布局。
生于斯長于斯幾十年的蓮塘村村民、村史編寫人陳耀松講述了村里的一個小變化。
時四陳公祠門口多了一張“門牌”,牌子上寫著“九佛街樓長責任牌”。這是九佛街道所推行的街、村、專職三級“樓長制”。街道有專人負責保護每一處歷史文物、傳統建筑,開展“黨建+”歷史文化保護,結合日常巡查工作,將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工作列入街道執法檢查計劃。
九佛街蓮塘古村落航拍圖
在陳耀松的印象中,過去蓮塘村不少村舍傾頹、村貌破舊。就在一年以前,蓮塘村還是一座蕭條破敗的小山村,古村的道路遇上雨天,踩一腳都要陷到黃泥里。而如今九佛街道十分重視鄉村振興,保護古遺存,挖掘它們背后的故事,編號掛牌專人巡查,還編撰村史。
“有了規劃和記錄,未來子孫后代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蓮塘的‘根’也就守住了。”陳耀松感慨道。
和陳耀松一樣感慨的,還有土生土長的九佛街道重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彩霞。她說,千年前,我們的先祖陳彥約從珠璣巷入粵,在九佛繁衍生息、開枝散葉,子孫后代散布廣東各地,蓮塘、重崗、燕塘、山龍同根同源,我們都是陳氏后裔。借由首開區動工,我們數千陳姓族人又能聚族而居。“昔日的農村變成了高端產業集聚地、鄉村振興主戰場,農村越來越美,農民越來越富。大家都贊嘆又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了,昔日的鄉愁又重現了。”
對歷史遺存的保護,并不簡單止步于物理層面的保留。它們是“活”的,要同當下的村居生活產生關聯,是能反哺城市,滋養市民的。
據了解,在推進五村七片統籌改造過程中,特別注重盤活傳統村落保護用地。蓮塘、燕塘、重崗三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已經區名城委審議通過,通過科學劃定功能分區,活化蓮塘、重崗、燕塘古村資源,以“保護+治理+開發”將歷史文化保護、鄉村振興、現代運營管理和舊村改造有機融合,實現古村保護、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生態宜居四方共贏、相得益彰。
九佛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黃慶新說,下一步,該片區計劃打造“一核一帶三心”:在三村交界處結合河道連通工程和河道整治打造蓮重燕鄉村振興核;結合三村傳統文化資源塑造蓮塘、重崗和燕塘 3 個文化心;對接產業布局打造鄉村振興融和帶。建設兩廊四區:圍繞水系和道路景觀工程打造黃田河景觀廊道與劉家莊河九太路景觀廊道;以景觀廊道和高速路為界限形成西部生態發展區、蓮塘旅游發展區、燕塘城鎮服務區和重崗鄉村振興區 。
變革更新,化零為整“拼積木”
村民看得見的變化背后,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城市更新工作“轉變思路觀念、創新方式方法、形成推進合力”的探索。
廣州開發區城市更新局局長侯奔介紹,“九佛五村七片”片區此前可以說是一張“破碎”的“圖紙”,掣肘頗多。現狀111.43公頃的舊改圖斑散落在20.14平方公里的村域中,原來計劃建新區132公頃,分成18個地塊。城市結構混亂、產業空間破碎、公共配套零散,舊改圖斑零散,村莊涉及耕地、總規限建區、生態廊道等限制性要素,各村社難以獨立實施更新改造。
去年下半年以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堅持有利于產業升級、有利于結構優化、有利于群眾利益、有利于社會治理提升、有利于歷史文化保護、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控規模、調節奏、提品質,形成滿足區域規劃承載、契合發展階段要求、符合社會各方利益的分類處理方案,“分片分類分步、科學平穩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行動。
中新廣州知識城“九佛五村七片”新鄉村示范帶首開區動工活動現場。梁文祥 攝
侯奔告訴記者,通過“政府主導,引入國企”,打破行政村邊界,實施跨村域融合更新,運用土地置換、規模騰挪、圖斑轉移方式,實現建新區成片連片建設。同時,按照“跳出城市更新、植入新的內涵”的要求,通過舊改騰出大片空間,統籌推進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產城融合、鄉村振興等多元目標,讓此前“改不成”的歷史遺留問題變成“改得成”且“改得好”的發展機遇,打造城鄉融合統籌的示范窗口,建設新鄉村示范帶。
“借此可以推進永九快速、知識大道、人才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協同建設,并圍繞產城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集中建設復建安置區、融資區,面向灣區半導體產業園等園區職工需求,統籌配建租賃性住房。”侯奔表示。
與此同時,要把人民的主體地位、發展要求、作用發揮貫穿于城市工作的全過程和各領域。“九佛五村七片”首開區等14個項目被納入全區首批城市更新信任籌建項目計劃,全面推動“首開先建”,有效縮短回遷周期,為企業紓困解難,全力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也就是說,人民城市,“人”的主體性和感受度,應被視作每一個規劃設計的歸屬,將成為衡量城市建設最重要的標尺。
【撰文】陳思勤
【通訊員】周翼 鄭嘉俊 黃逸熹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