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武平 通訊員 徐文倩
早稻抽穗揚花,夏荷含苞待放。地勢平坦的湘鄉市東郊鄉旺興村田壟里,到處郁郁蔥蔥、生機勃勃。走近那些四周用鐵皮圍擋的田塊,不時可以看到一只只壯碩的小龍蝦在水稻或荷葉間爬行,還有大大小小的甲魚在水中游弋覓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8日,旺興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田學文凌晨4時許起床,收網取蝦、接待蝦販,并到其他稻田、荷塘、甲魚池邊走了一圈,忙到9時左右才回家吃早飯。他說,合作社現有1000余畝蓮(稻)漁綜合種養基地,今年4月下旬以來,平均每天出產小龍蝦約1000公斤,上門提貨和電話訂貨的商販絡繹不絕,供不應求。目前不是甲魚上市旺季,而且生產基地甲魚總量不多,不能大張旗鼓銷售,只在端午節期間“悄悄”捕撈了約400公斤,提供給相對固定的重點客戶或贈送親友。
田學文是湘潭市較早從事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糧食生產的新型職業農民,先后創辦了家庭農場、水稻種植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耕地流轉面積從最初的70畝逐漸擴大到目前的3500畝,以種植雙季稻為主。10多年來,“學文”合作社及其本人相繼榮獲省、市、縣(市)級“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科技示范戶”“科技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2018年,田學文按照市、縣(市)農業部門有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部署,嘗試“蓮+蝦”“稻+鴨”綜合種養模式,開辟“蓮蝦共生”基地200畝,并在靠近溝渠、不便耕作的20余畝低洼田旁邊搭建養鴨棚,分批飼養產蛋鴨5000余只。當年種養兼得,效益大增。
2019年,田學文將田間養鴨事宜全部交給村內3戶農戶,收益基本歸他們。他自己在努力種好1000余畝雙季稻的同時,緊緊依靠市、縣(市)農業部門蓮(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團隊,通過參加培訓、外出參觀交流、專技人員現場指導等渠道,學技術、學管理,及時掌握市場信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綜合種養知識技能。
2020年,田學文在原有200畝“蓮蝦共生”基地的基礎上,投資擴建綜合種養基地800畝,形成“稻+蝦”500畝、“蓮+蝦”300畝、“蓮+魚”200畝的千畝示范片,生產規模和效益同步攀升。近年來,他又在這些稻田、蓮田里分別投放一定數量的甲魚、合歡鯽、澳洲青蝦等種苗,增加“蓮(稻)+”綜合種養類型,不斷提高耕地收益,成為全市蓮(稻)漁綜合種養優秀典型。
“每畝田投放約20只甲魚苗,對改善水質、綜合利用水面和飼料、降低成本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田學文介紹,800畝小龍蝦養殖區,正常情況下每天會產生50公斤左右的死蝦。如果不及時捕撈會影響水質,而捕撈難度非常大。但有了甲魚相助,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因為小魚蝦、螺頭等是甲魚的最愛。
田學文坦言,從事水稻、湘蓮規模化種植這么多年來,盡管采取了多種辦法節約生產成本,并充分利用新品種、新技術增產增收,但采取單一種植方式的畝平純收入都只有300-400元。而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下,每畝綜合效益達1500元左右。因此,他將不斷總結技術經驗,探索最佳的“蓮(稻)+”組合類型,通過適度規模的綜合種養手段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