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爽是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檢察官助理,也是一位“法制副校長”。一次法治課上,她注意到教室角落里的一個小男孩,時不時低下頭,眼神躲閃,臉上的傷痕在旁邊一張張明媚笑臉的襯托下,顯得格格不入。“同學們,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們講過詐騙、暴力傷害、校園欺凌等。作為你們的法治副校長,我特別希望,你們遇到困難時可以向我求助……”盡管多次鼓勵,但小男孩始終沒有開口說出他的經歷。
課后,宋爽找到班主任了解情況,得知孩子前兩天被他父親打了,臉上、手上都有傷。班主任跟孩子父親通過電話,對方表示,“打孩子是我的家事,學校不要多管閑事。”宋爽立刻向婦聯和教育局反饋線索,啟動困境兒童聯合干預機制,對這起疑似虐童事件進行介入。“這是偶發事件還是長期虐待?”“孩子的家庭監護狀況如何?”“是否達到違法犯罪的程度?”帶著這些疑問,我和婦聯、教育局的工作人員決定進行家訪,查清孩子在校外的生活狀況。
男孩的家在一個狹窄的胡同。逼仄的空間里,孩子父親正在做飯。“孩子臉上的傷是怎么回事?”檢察官剛拋出問題,男孩就搶先回答:“是我不聽話,爸爸平時對我很好,叔叔阿姨不要抓我爸爸……”他拉住父親的衣角,面色慌亂地解釋。孩子的父親面露羞愧之色。原來,自從3年前離婚后,他獨自帶著孩子,靠賣快餐維持生活,家庭十分拮據。兩天前,他工作到很晚,回家后發現孩子不見了,非常擔心,在附近找了兩個多小時,才在同學家里找到貪玩的孩子。一氣之下,他就對孩子動了手。“孩子不打不成器,打他也是為了讓他長點記性,打完后很后悔。哎,是我下手太重了。”
一行人又走訪了鄰居和社區,了解到除了幾次輕微的體罰外,父親并沒有長期家暴的行為。“怎樣妥善處理這個事件,讓父親認識到打孩子行為的錯誤之處?”“如何保護孩子不受家庭暴力傷害,又能給予及時的監督和力所能及的幫助?”
當晚,檢察官結合案例,向父親剖析了打罵教育對孩子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告誡其實施家暴可能面臨的民事、刑事法律責任。同時與學校聯系,讓他們對孩子持續關注,派老師上門為孩子補習功課。區婦聯將男孩納入了“愛心儲蓄罐”助學項目予以長期資助。在后續的回訪中,男孩說爸爸已經不再動手打他了,脾氣也好了很多,父子之間的相處方式也在慢慢改變。
通訊員 宋爽 盧志堅 黃姍 揚子晚報網/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校對 徐珩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