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案,一名通信運營商員工利用工作之便,使用客戶新辦理的手機卡號碼注冊各類APP賬號,非法獲利1.4萬余元。最終,該員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緩刑二年,并處罰金3萬元。
該案承辦法官提醒,出售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屬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定從重處罰情節,相關行業的員工切勿為了不法利益而泄露、出售客戶數據。
運營商現“內鬼”,非法獲利1.4萬余元
王某在被派遣至某通信運營商工作期間,從事為客戶上門辦理手機卡服務。客戶以網絡下單或電話下單的方式預約上門開卡服務,王某在接單后攜帶相關設備前往客戶指定的地點。
王某在開完手機卡之后,以驗卡的名義,將客戶新辦理的手機卡插入自己的手機之中。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他通過微信群將客戶的手機號碼發送給上家,上家使用該手機號碼申請注冊各種社交軟件、網購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各類APP新用戶。王某收到驗證碼后,再將驗證碼發給上家完成注冊。
每注冊成功一個新賬號,王某可獲得幾元至二十幾元不等的“好處費”。2021年5月至7月間,他通過這種方法非法獲利共計人民幣1.4萬余元。
提供服務時獲得個人信息,依法從重處罰
“本案中,被告人王某為牟取非法利益,利用通信運營商員工身份‘動手腳’,出售的客戶手機號碼及驗證碼符合‘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該案承辦法官朱慶海表示,值得指出的是,王某出售的公民個人信息是其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依法應從重處罰。
秦淮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王某具有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的法定從重處罰情節,坦白、認罪認罰的法定從輕處罰情節,退出全部違法所得的酌定從輕處罰情節。
據此,該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緩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退繳的違法所得予以沒收,并上繳國庫。
法官提醒:辦新卡時使用自己手機驗卡
“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已形成黑灰產業鏈,犯罪分子從收集、提供、交易、交換等各個環節分工合作,‘利益共享’,且與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相交織”,朱慶海表示,這些情況使得相關犯罪進一步擴散蔓延,嚴重侵犯了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與財產安全,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對此,他建議消費者在辦理手機卡時,一定要緊盯業務員的操作流程,盡量使用自己的手機驗卡,防止信息被盜,如各類APP賬號非本人注冊應及時注銷或更改密碼。另一方面,各通信運營商應加強員工的教育監管,健全內部管理機制,規范相關服務流程。
朱慶海還提醒,通信、物流、銀行、電商等行業的員工應不斷強化法律意識與職業操守,充分認識到出售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屬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定從重處罰情節,切勿為了不法利益而泄露、出售客戶數據。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承源 通訊員 秦法宣
校對 徐珩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