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多小時,全身都快被凍麻了
——張家口賽區氣象裝備保障團隊除夕維修記
1月31日,張家口賽區氣象裝備保障團隊成員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進行氣象裝備維修。受訪者供圖
河北日報記者 陳 華
1月31日,除夕。
清晨6時,天還未亮,張家口賽區氣象裝備保障團隊成員王旭海和同事們就陸續起床,核酸采樣、吃飯,然后開始一天的工作。
臨近冬奧,氣象保障工作這根弦,繃得越來越緊了。“早上6時起床,是我們的常規工作時間。如果遇到下雪、大風、寒潮、大霧等惡劣天氣導致設備故障,即使半夜也得上山。”王旭海說。
張家口賽區氣象裝備保障團隊成立于2020年,由全省氣象部門中具有雷達運行保障、計量檢定、自動氣象站保障等專業特長的16人組成,分成古楊樹場館群和云頂滑雪公園兩個組別,每組8人。王旭海所在的是古楊樹場館群組。
北京冬奧會是第一次在大陸性冬季季風氣候條件下舉辦的冬奧會。為了實現“分鐘級、百米級”的精準預報目標,保障冬奧會順利進行,張家口賽區部署了歷屆冬奧會密度最高、種類最全的冬奧會氣象綜合觀測系統。
僅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周圍的自動氣象站就有11個,這些自動氣象站的監測數據是精準預報的基礎。賽區氣象裝備保障團隊正是這些可靠數據的守護者,是冬奧氣象保障的“排頭兵”。
早上8時,通過氣象監測平臺,王旭海和同事們發現位于國家跳臺滑雪中心K點的一個自動氣象站數據時斷時續。
通過分析,他們判斷,可能是采集器或者通訊模塊出現了故障,必須盡快去現場維修。
王旭海和其他5名同事準備完配件和工具,經過審批后,就趕緊驅車奔赴現場。
這個氣象站位于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大跳臺和標準跳臺中間,雖然只是在半山腰,但也要登上十幾層樓那么高的臺階才能到達。
這些臺階全都是鋼板搭建的,且前一天晚上下了雪,再加上背著20多公斤重的設備,盡管他們準備了登山杖,走起來還是步履維艱,有時不得不手腳并用。風漸漸大了起來,發出嗚嗚的聲響,時不時卷起積雪打到他們臉上。
經過20多分鐘的攀爬,6個人終于到達了自動氣象站所在的位置。他們顧不上休息,就趕緊掏出工具檢查維修起來。
通過排除,最終確定是采集器的故障。換新的采集器需要進行重新設置,由于室外溫度太低,嚴重影響筆記本電腦工作,他們換了三臺筆記本電腦才最終完成采集器更換。為了確保數據傳輸正常,他們又在凜冽的寒風里原地待命半個多小時,得到后臺收到準確數據的答復后才下山。
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室外待了4個多小時,他們的眼鏡結了霜,全身都快被凍麻了。
回到駐地,已經是下午2時多了。簡單收拾收拾,吃過“午飯”,他們又開始了日常的觀測和巡檢。
“盡管這個春節不能和家人團聚,能參與到冬奧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中,我們還是感到很榮幸。我們都在全力以赴,有信心做好冬奧氣象裝備保障工作,時刻準備接受檢驗。”王旭海信心滿滿地說。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