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國際知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廣州市榮譽市民丘成桐教授藏品捐贈儀式在廣州華僑博物館舉行。儀式上,丘成桐教授向廣州華僑博物館捐贈了馬塞爾·格羅斯曼獎(復制件)、菲爾茲獎獎牌(復制件),以及《我的幾何人生》《丘成桐詩文集》《中華賦》《哈佛數學150年(1825—1975)》等一批著作和刊物,并在捐贈的著作上簽名。
丘成桐教授長期從事數學研究和教育,是獲得國際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物理學界最重要獎項之一馬塞爾·格羅斯曼獎的首位華人數學家,近年來在中國致力于基礎數學建設和杰出數學人才培養。
(資料圖片)
其人其事:離開家鄉輾轉求學,畢生追求數學“真與美”
數學對很多人來說也許覺得枯燥乏味,但有個人卻說數學是一門充滿“真與美”的學科,他就是丘成桐。
1949年4月,丘成桐出生于廣東汕頭,從此與南粵大地結下不解之緣。他在自傳作品《幾何人生》中自嘲,“作為客家人,也許漂泊是命中注定,同時也是家族的傳統。”幼時隨父母到了香港,此后幾度遷徙,多地輾轉求學。也正是在這過程中,他以幾何學為匙叩開數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1971年,年僅22歲的丘成桐獲得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5年后,丘成桐證明了困擾數學界22年之久的卡拉比猜想,并于1982年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
立志推動中國數學發展
在終身攀登數學高峰的路上,丘成桐也立志推動中國數學發展。“在我心里最重要的一是我的學問,對數學能有所貢獻,使人類向前進;二是我的國家,我希望中國能夠有很大的發展,能夠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
丘成桐這么說,也在這么做。1979年,他受當時中科院數學所所長華羅庚的邀請,第一次訪華。離開祖國30年后,他再次踏上故土,先后到訪廣州、梅州等地,與青少年進行面對面交流。此次行程讓丘成桐深感中國數學教育前路之艱辛,從此以推動中國數學的發展、推廣普及科學為己任,致力于人才培養和學術傳播,發起和促進了多項獎項賽事和大會,建立了包括丘成桐中學科學獎、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新世界數學獎、晨興數學獎、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等人才發掘培養和科研交流平臺。
“標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載之下”,這是丘成桐的父親曾教導他的一句話,如今他也常以此鼓勵年輕學子,“我希望中國在10年內,能夠在基礎科學尤其是數學科學上,與世界強國平起平坐。中國一定要成為數學強國,這是根,是整個科學跟科技養分的來源。”
儀式結束后,丘成桐教授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廣州華僑博物館。
始終心系祖國眷戀故鄉
丘成桐牽掛祖國的赤子心遠不止于此。在他本次捐贈的作品中,有一本《丘成桐詩文集》,收錄了他多年來創造的詩詞精華和文章,詳細記錄了他對經歷之事、身邊之人以及社會人生的感觸。
他曾勉勵中山大學學子:倚馬天南,可待文聲傳海外。留名史冊,都道中山創共和;他亦賦頌贊美幾何:蒼穹廣而善美兮,何天理之悠悠。形與美之交接兮,心與物之融流;他不時懷念父親教導:弦歌斷,思猶亂,志難酬,最是平生心事付東流……
然而,詩集中更多的是他對故鄉的眷戀——“孤帆游子意,壯士塞鴻心”“目縱河山錦繡,心懷風物中華”“自憐報國心猶在,但愧平生志未舒”“微功豈敢邀天譽,興教何辭雪滿巔。”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赤子丹心可見一斑。
其與廣州:
獲授“榮譽市民”稱號,在廣州設立“丘成桐少年數學班”
近年來,丘成桐多次到訪廣州,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合作。他還曾賦詩一首:“宇宙精微數理間,十年磨劍氣如山。男兒需立凌云志,不破樓蘭終不還。”以此勉勵莘莘學子立志攻堅,報效祖國。2012年,丘成桐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他的名字與廣州這座城市愈發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廣州是全國最早開展授予榮譽市民稱號的城市,自1986年至今,共17批462位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國際友人獲“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他們為廣州的實業投資、科研創新、慈善公益、人文交流等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廣州華僑博物館“榮譽市民”展區,詳細展示了歷屆榮譽市民曾為廣州創造的多項“全國第一”:第一個機械化養雞場、第一家“揚手即停”中外合作出租小汽車公司、第一家引入外資的五星級酒店、第一家現代化奶牛場和乳品廠等。
作為榮譽市民的一員,古稀之年的丘成桐仍意氣風發地馳騁在數學的王國里,繼續為培養數學人才、振興中國數學事業無私奉獻。今年3月12日,丘成桐第四次受邀到華師大附中講學,支持在廣州設立“丘成桐少年數學班”,培養數學拔尖創新人才,繼續為廣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也是全國著名的都市僑鄉。據統計,廣州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眷約400萬人,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廣州持續推進華僑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深入挖掘僑鄉歷史文化內涵,弘揚僑界精英愛國愛鄉精神,以僑為橋、以情為結、以文化人,進一步凝聚僑心僑力僑智,鼓勵海內外僑胞來穗創新創業創造。新征程上,廣州僑務工作將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積極推進新時代樞紐型僑都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廣州故事,繼續在廣州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僑”的優勢、作出“僑”的貢獻。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通訊員:穗同宣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