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5月2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紅毯秀”拉開了2022年廣州科技活動周的序幕。在共青團員代表們引導下步上“T臺”的,不是流量明星,而是廣州7名科技工作者——有資深院士、有醫學名家,也有新興領域的科學家之星。
今年的廣州科技活動周以“走進科技 你我同行”為主題。同日作為科技開放日,廣州162家科普場所向公眾免費開放。21日至28日,市民可享用到超過370場特色活動組成的“科普大餐”。
鐘南山云端寄語 孩子當科普主角
開幕式上,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云端寄語廣州科技活動周:“2022年廣州科技活動周于今天隆重開幕,主題為‘走進科技 你我同行’,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科普活動,帶領市民走進科技殿堂,感受科技魅力,使蘊藏在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在全市掀起新一輪學科技、信科技、用科技、強科技的熱潮!預祝大家在本屆科技周期間收獲豐富科技知識!”
科學精神需要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徐義剛,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急診科教授李奇林,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院長薛泉,正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梁凱虹7名科技工作者獲頒“科普愛心大使”徽章。
王迎軍院士(左)
“科技發展的主力是我們這代人,科技的未來屬于青少年。”王迎軍院士表示,“讓孩子們從小對科技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重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王迎軍在教育科研科普一線有多年經驗,她認為科技展覽、科普活動對青少年科學啟蒙不可或缺。
科普的主角不僅有院士大咖,也有孩子們。開幕式最后,廣州市協和小學的學生們帶來廣州家庭創新電視大賽金獎作品——科普表演秀《虎門銷煙》。“鴉片膏狀物燃燒過后僅表面焦化,1/3殘留物沒辦法分解,還有毒素殘留在土里,桐油火燒法顯然是不行的。”“生石灰遇水發生劇烈反應,產生熟石灰,釋放出大量的熱,這樣的高溫和強堿確保鴉片中有毒物質有效分解,徹底將鴉片銷毀。”孩子們通過生動有趣的表演展示背后的科學知識,呈現了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小課堂。
大院大所齊參與 大人小孩有收獲
21日至22日,作為科技活動周每年的“重頭戲”之一,2022年廣州創新科普嘉年華專題活動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走進元宇宙”“走進硬科技”“走進生態”“走進鄉村”等七大科普展區,讓大人小孩都能暢游其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都參與到嘉年華中:廣州超級計算科普基地通過VR把“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搬到現場,市民還可以通過AR查看超算如何“算”出臺風山竹的行走軌跡;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帶來的無人機模擬操縱和VR“火星漫步”備受孩子歡迎,“我們想讓孩子們邊玩邊感受豐富的地理研究探索手段”。
廣東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通過分屏告訴人們在激光雷達、視覺不同傳感器的幫助下,“機器人眼中的世界”與人類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則帶來紅外熱成像儀提供免費檢測,這個儀器能通過人體不同部位的溫度指標反映身體狀況,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隊。
“我最喜歡的是恐龍頭骨和三葉草化石模型!”在一位小觀眾的指引下,記者來到由各大博物館科普館組成的另一支科普軍團區域。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帶來了霸王龍頭骨復制品和三葉蟲真化石;正佳極地海洋世界帶來了海洋生物———條紋斑竹鯊寶寶在杯中暢游,海月水母水螅體、碟狀體和成體展示了水母的一生;廣州地鐵博物館則把“鋼鐵大蚯蚓”盾構機模型搬到現場。“這個標志會在挖土過程中被擦掉嗎?”一個孩子指著機身頭部的“中國中鐵”字樣問道。面對天真又有趣的提問,工作人員連忙蹲下以在南沙挖隧道會碰到哪些不同地質為例,講解“盾構的奧秘”。
實驗器材搬現場 自己動手測農藥
黃先生帶了兩個孩子來到嘉年華,一個7歲半、一個4歲半。大兒子認字還不全,但一直讓爸爸幫忙念題目,在科普問答中“過關斬將”,贏得一顆顆雨花石獎品。“他從小就愛看科普繪本,現在喜歡看探索頻道的視頻。”在他看來,嘉年華最可貴的地方是讓孩子們有動手的機會,豐富的科普內容讓大人小孩都有所收獲。
廣州市食品檢驗所食品安全科普基地把一整套檢測農藥殘留是否超標的實驗器材帶到了現場,“和我們設在各大菜市場的設備一樣。”在檢測員的耐心指引下,孩子們手持移液槍吸取提取液,注入放有切碎大白菜的離心管中,擰好離心管蓋子,放在混勻儀上1分鐘。混勻后,從離心管中抽取液體注入金標微孔,待微孔中粉色抗原抗體與液體混合“冒泡泡”后,再放入檢測有機磷的試紙。“大概3分鐘試紙就會出現兩條線,上粗下細就說明有機磷超標,反之則合格。”
對不能到現場的市民,各方科普力量積極開拓利用線上渠道,把科普活動搬到“云端”,使科普資源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最大程度為廣大市民所享所用。例如5月14日啟動的線上嘉年華,依托“廣州科普資源”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開展,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暢游云端科普世界,扮演天宮二號建造師、人工智能指揮官。
記者了解到,活動周期間,全市11區將結合各區實際,以應急救護、生態環境、人工智能、鄉村振興、防震減災、航海航天、技術推廣、生命健康等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科普活動,集中向市民輸送一大批優質科普資源。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