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院容院貌、明亮寬敞的就診環境、“透景、透綠、透風”的室內場景……置身其中,推門見庭院,宛如一座花園中的醫院。醫院還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物流傳輸系統,配置PET-MR、PET-CT、MR 3.0T、DSA等一流裝備,“智力”滿滿。這是筆者4月19日探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最大的感受:花園式的醫院環境和隨處可見的“智力”。
平地起高樓。筆者從南沙區建設中心獲悉,歷經3年多的建設,這座形如“生命之鑰”的國際一流醫療科研中心目前正進行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室內拆改和保潔等最后的工程收尾工作,將于5月份達到試運行條件、6月份正式開業。
庭院全覆蓋
醫院更透景、透綠、透風
筆者當天從北門廳主入口進入,開闊的醫院門診大廳隨即映入眼簾,25米的挑高設計,足足有4層樓高的空間,讓整個門診大廳在視覺上更顯大氣。
據承建單位中建第八工程局相關負責人李恒旭介紹:“大廳的吊頂特別采用了GRG材質,其具有可塑性好、采光性好等特點。”筆者在現場看到,大廳吊頂整齊地切割出一個一個的小方塊空隙,陽光從其中灑落下來,不需要過多的燈飾,整個大廳也足夠亮堂。
從門診大廳向左走,便是住院樓。從房間望出,近處有郁郁蔥蔥的綠化景觀,遠處則有開闊的江景,窗外優美的風景,室內完備的設施,將給患者帶來舒適的就醫體驗。住院樓1樓為500平方米的咖啡廳,波浪形吊頂的設計,讓這個區域充滿休閑氛圍。此外,還配備有小賣部,便利醫患購買零食、飲料、日用品等。
圍繞“綠色生態”的規劃設計理念,整個門診醫技綜合樓設計有2個下沉庭院,在補充室內采光的同時,醫護人員和患者能從診室“推門見庭院”,用大自然的陽光、綠葉,幫助患者緩解就醫時的焦慮情緒,也讓醫護人員得以在繁忙的工作中放松心情。記者留意到,醫院在建設中非常注意內部透景、透綠、透風,晨光暖暖灑入每個房間,將給患者帶來溫暖和希望。
“AI”全覆蓋
取藥有專屬軌道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建筑總面積51萬平方米,規劃病床數量達1500張。
主要建筑群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包含門診醫技綜合樓、住院樓,南區則包含國際醫療中心、教學行政綜合樓、科研樓、動物實驗中心、學術報告廳。
項目定位為“灣區特色、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綠色智慧醫療科研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國際醫學中心、大灣區公共衛生災難救治中心、醫學研究與成果轉化中心。
行走在門診醫技綜合樓,筆者抬頭發現天花板上有兩條軌道,串聯起了藥房與各個診室。這是醫院的軌道物流傳輸系統,它可通過在醫護工作區(護士站)設置軌道站點解決護理單元大輸液及住院藥品的運輸問題。“目前,軌道物流在全院共設置了88個站點”據李恒旭介紹,軌道物流傳輸系統基本上已實現了門診科室全覆蓋。除此之外,醫院還配備有氣動物流傳輸系統、AGV自動導引車傳輸系統、污物自動收集系統,針對不同類型的物資或污物提供智能化、便利化的物流傳輸渠道。
海陸空全覆蓋
超四千車位停車無憂
停車難和交通接駁難,是不少醫院在發展中遇到的老大難問題。筆者從南沙區建設中心了解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共設計有四千余個停車位的地下停車場,還配備一個標準直升機停機坪,配合毗鄰的河道,將構建海陸空立體救治通道,多維度為市民健康保駕護航。
該醫院距離橫瀝地鐵站1公里左右。為打通地鐵站與項目的通聯,方便進出,筆者從明珠灣管理局獲悉,醫院配套道路橫瀝中路(鳳凰二橋西側段)已全部完工。該道路設計時速60千米,長約1.09千米,單幅道路設計寬度為14.5米,設置有四車道(部分三車道),將連接鳳凰大道輔道及靈新大道。
【整理】南方日報記者 柳時強
【來源】廣州南沙發布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