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今年開春以來,南沙都市農業實驗園(下稱實驗園)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試行大面積種植大豆,切實做好備耕管耕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糧食和農產品穩產保供。
實驗園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糧食和農產品穩產保供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全局謀劃,做好糧食生產工作。實驗園將糧油種植業務作為年度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糧”“油”二字上做表率,發揮灣區農業實驗園的示范效應。
實驗園切實做好農地規劃和農地提升,落實“耕地必須是良田”的要求。實驗園根據地塊屬性和特點,結合糧食和農產品種植的條件,對園區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優先考慮糧食種植。對條件欠佳,地處低洼易受水浸的耕地,按照水稻種植條件進行改造。加緊每一造的農時安排,做好農作的時間規劃。
此外,實驗園還及早備耕,大幅度提高水稻種植面積,提前做好田埂基圍的維修、管護工作。提前備耕,將土壤改良、農資準備工作做在前頭。精心安排好落實好種植計劃和種子、化肥等農資計劃。對耕戶租賃期到期退出的耕地,不再出租,自行種植或合作種植水稻。全年早晚兩造水稻種植面積合計將達到約3894畝,較2021年的2145畝,增加約1749畝,增幅約81.5%。
最后,強化實驗園的農業實驗功能,開展大面積油料種植實驗和“一年三熟”模式回歸實驗。采用果樹樹下套種,邊角地間種,騰挪出300畝土地,種植大豆;開展嶺南地區回歸“一年三熟”實驗。去年冬以來,嘗試種植小麥,播種的面積約50畝,目前已抽穗結籽,麥穗飽滿,麥桿漸黃;試種100畝彩色油菜,目前也是桿壯莢滿,接近成熟。大面積的彩色油菜種植和大豆等油料種植在嶺南地區乃為首次。園區的作物輪作和“稻稻菜”“稻稻麥”“稻稻豆”“稻稻油菜”“稻稻玉米”的“一年三熟”多種組合持續推進。在農業實驗的同時落實好管耕任務,做到“不留閑地”“用足農地”“用好農地”。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董業衡 耿旭靜 通訊員 陳沖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