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
大洋網訊 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運作;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2個“大國重器”列入國家專項規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預計達3.15%;22項成果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昨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系列好消息大大提振了廣州科技界的信心。
重大突破的背后,離不開“錢袋子”的支持。從《廣州市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中可看到,廣州2022年將繼續“加碼”布局“重器”建設,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同時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朝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加速前進。
“好鋼上刀刃”:
建好“大國重器”開展前沿攻關
財政預算,一看投多少,二看怎么用。
《報告》顯示,2022年市級財政安排82.5億元支持科技創新。其中,安排26.6億元支持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堅,占比達到32.2%,2021年該項投入為21.3億元,約占24.4%,無論是絕對值和占比都有明顯提升。
為什么“加碼”基礎研究和技術攻堅?《報告》答案很明確:廣州正在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基礎研究專注源頭創新,在這個領域的投入也許看不到及時成效。但從預算布局的魄力可看出,廣州對科技投入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市人大代表、廣州牛犢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楓表示。
中國首個抗新冠病毒特效藥獲批上市,廣州實驗室參與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來自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全球第一臺反射式彩色全動態視頻電子顯示器,是光信息物理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果。近年,廣州始終堅持通過建設基礎研究平臺帶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截至2021年,廣州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21家,占全省70%。
“我們以源頭創新和應用為導向,全國首創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財政補助經費每年約0.2億元,預計5年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經費超8.5億元。”廣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每年廣州公布了哪些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哪些重大科技專項備受各界關注,這不僅代表了財政資金的流向,更是廣州科技發展的路標。“2021年,廣州實施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示范、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個重大科技專項和一個重點專項,支持21個主攻方向。”負責人告訴記者。
“好鋼用在刀刃上”。精準的投入,讓廣州實現以上領域核心技術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泰斗微電子占據七成車載北斗導航市場份額;人工智能領域,云從科技人臉識別技術屢破世界紀錄;新材料領域,金發科技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全球第二大改性塑料企業。《報告》提出,2022年廣州將支持開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領域集中攻關。
“打好中堅牌”:
22.3億元培育壯大創新企業
科技投入,既要有無問功利的魄力,也要精打細算的“效益觀”。2021年,廣州投入19.3億元支持創新主體建設和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約占科技創新投入的22.1%,效益明顯: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413億元,是2016年的8倍。
“科技成果轉化,廣州的優勢在于大學,無論是數或質都在全國排名前列。”林楓舉例,與最高學府相毗鄰的北京中關村哺育出大批科技公司,美國硅谷的傳奇開始于車庫、成就在大學。如何幫助科技成果實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關鍵一躍”?林楓對廣州推進環五山創新策源區和環中大、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充滿期待。
2022年,廣州將這部分預算占比增加至27%,安排22.3億元培育壯大科技創新型企業。《報告》強調,將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支持實施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推動項目、人才、資本、政策向科技型企業一體化傾斜配置,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龍頭企業、“專精特新”“隱形冠軍”和高成長性中小微企業獨角獸企業。
“對科企的財政資助,既要‘撒胡椒面’,又要重點突出。”林楓對分層分類扶持培育的做法表示贊許。他了解到,許多科企初期都是在“生死線”上發展,也許需要5年才能看到企業的潛力,強調政府對初創科企應抱有耐心。“也許100家里才能跑出1家,但或者那1家就能代表廣州、代表中國乃至影響世界。”另一方面,他建議對能帶動產業發展的生態型、平臺型、產業鏈型企業,應側重扶持。
一直以來,廣州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養成”。2021年,市科技局出臺了《廣州市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將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從資金獎勵導向轉為服務導向。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通過率連續4年提高,從2018年的63%提升至2021年的85.23%。科技型企業作為廣州科創中堅力量越發凸顯,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市近四成;2020年,廣州企業R&D經費達476.03億元,比前一年增長10.1%。
“四兩撥千斤”:
金融撬動數百億資金入穗企
2022年,廣州計劃安排3.4億元營造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占比約4.1%。小投入如何大作為?改革是關鍵。
近日,科技部印發了《擬入選科技體制改革案例庫典型案例清單》。“廣州依托雙創大賽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果豐碩”作為有特色、有亮點、有突破的科技體制改革案例,被納入2021年科技體制改革案例庫。
“我們每年從科技創新專項經費中拿出1億元用于獎勵大賽優勝企業,為廣州遴選出一批優質科技項目及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用無人機改變千年農業的極飛科技,參與最早新冠基因組分析的微遠基因……這些赫赫有名的企業,也曾出現在大賽獎杯上。
同時,廣州通過實施“以賽代評”“以投代評”等創新機制,撬動社會資本為參賽企業提供科技信貸、創業投資等多層次金融支持。2017年以來,這個機制共促成銀行、投資機構累計為千余家大賽企業提供股權、債權融資超過200億元。其中,獲得投資機構股權投資1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26家,總投資額超過50億元。
如何支持“中小企業辦大事”?去年8月,廣州打通了市級和黃埔區級資金池,由政府兜底科技信貸90%風險,讓企業家們放手去搏、安心去闖。最新數據顯示,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以不到1億元的財政風險補償撬動23家合作銀行,累計為超6000家科技企業實際放款超過500億元,杠桿效應超過470倍。
《報告》提出,2022年,廣州將擴大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覆蓋面,加快實施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深化“包干制”“負面清單”試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與激勵制度,構建更具吸引力的創新生態。
“廣州擁有能產生優秀企業的土壤。雖然還沒有世界頂級的創新企業,但這里已具備了深厚的科技積累。作為創業者,我對這座城市的未來有很大的期許。”林楓說。
數讀廣州科創
2022年市級財政安排82.5億元支持科技創新。其中,安排26.6億元支持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堅,占比達到32.2%,2021年該項投入為21.3億元,約占24.4%。
廣州通過建設基礎研究平臺帶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截至2021年廣州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21家,占全省70%。
2021年廣州投入19.3億元支持創新主體建設和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約占科技創新投入的22.1%,效益明顯: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413億元,是2016年的8倍。
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通過率連續4年提高,從2018年的63%提升至2021年的85.23%。
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市近四成;2020年,廣州企業R&D經費達476.03億元,比前一年增長10.1%。
廣州通過實施“以賽代評”“以投代評”等創新機制,2017年以來共促成銀行、投資機構累計為千余家大賽企業提供股權、債權融資超過200億元。其中,獲得投資機構股權投資1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26家,總投資額超過50億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