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谷桔
近日,在市博物館特展一廳,不少市民在一場名為“吉光片羽”的陶瓷展中流連忘返。從史前白陶亞腰罐、戰國原始瓷瓿,到西漢漆皮陶壺、唐代長沙窯,再到南宋衡山窯粉地彩繪瓶、清代釉下五彩山水人物紋瓷瓶……我們挑選了幾個精彩瞬間,從中探尋湖南陶瓷發展的故事。
白陶亞腰罐與藝術浪潮
距今約7800—6300年前,一種裝飾繁縟的白陶在湖南廣為流行,白陶上的圖像極富表現力,鳳鳥、獸面與太陽等典型紋樣成為后世反復表現的母題,掀起了史前中國的第一次藝術浪潮。距今約6300—5500年前,湖南地區的陶器以紅陶為主,并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彩陶,部分彩陶無論器型還是紋飾,都具有顯著的中原廟底溝文化特征,證明由中原彩陶掀起的第二次藝術浪潮已越過長江,波及洞庭湖地區。
唐“二月春豐酒”
長沙窯的生產中心在今長沙市望城區石渚湖沿岸一帶,此地的制瓷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產品與同時期湘江下游岳州窯各窯場相近。安史之亂后,因北方窯業移民的加入,長沙窯融合南北制瓷工藝,逐步形成了以高溫釉上彩為主要特征的窯業體系,并在中晚唐盛極一時,其產品裝飾新穎、胡風濃郁、暢銷海內外,是九世紀全球規模最大的彩瓷產地。長沙窯瓷器是九世紀全球海上貿易的典型商品,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陶瓷貿易的第一波高潮。
醴陵窯釉下五彩“秋江待渡”瓶
清雍正年間,醴陵溈山的優質瓷土礦被廣東籍窯業移民發現,旋即開廠建窯,招工傳習,燒造規模日益龐大,產品以土青花為大宗。清末土貨滯銷,醴陵溈山窯戶岌岌不可終日。為振興實業,熊希齡于1905年在醴陵開辦湖南瓷業學堂,1906年創立湖南瓷業公司,1908年瓷業學堂研制出瑪瑙紅、海碧、青草、艷黑、赭色五種高溫彩料,采用“三燒制”創燒出前所未有的釉下五彩瓷器,并屢獲國際大獎。自此醴陵窯聲名鵲起,終成新一代瓷都。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