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
全景展現傳奇名校西南聯大歷史,再現民族存亡之際,一群青年的熱血、成長與蛻變,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卓拔與堅守,激勵當代學子思考人生方向。
西南聯大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在特殊時代背景下,西南聯大雖然只存在了八年,但它在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史上,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八十多年過去,西南聯大依然是一個常說常新、備受關注的話題。
(資料圖)
如何平衡歷史的真實性和戲劇性,恰恰是拍攝電視劇《戰火中的青春》面臨的最大的難題。面對浩如煙海、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一方面,不能有大的史實硬傷,要能準確完整地還原西南聯大的全貌;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當下觀眾的閱讀品位,要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展現一個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西南聯大”。
所以,僅前期籌備,這部戲就用了六年的時間。我們研讀了大量的史料和人物傳記及采訪資源,前后修改了十四稿。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磨礪的過程。越了解西南聯大,你就越能感受到它背后那些涌動的家國和民族情懷。
“家國情懷”與“個人成長”
被聯大精神感召,整個劇組都展現出不一樣的風貌。這部戲大部分的主演都是“90后”,甚至“00后”,為了讓他們進入狀態,我們提前進行了五個月的封閉培訓,大家一起研讀資料,一起去博物館,一起排練,學習的氛圍都非常濃。
像王鶴棣,在里面有不少危險的戰爭場面,幾乎每個點都是他自己在跑,拍攝時的他,經常渾身都是土。再有像周也,跑炸點不小心造成骨裂,但為了拍攝進度,一直都在堅持。其實,這也是我們對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的最好實踐。我相信,這也將成為這些年輕演員成長道路上非常寶貴的財富,會支撐著他們走向更遠更好的未來。
談到西南聯大精神,就我粗淺的理解,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家國情懷”。這一點,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在那樣極端的歷史環境下,硝煙和西南聯大始終是相伴相生。也正是有了這股精氣神,西南聯大才能培養出那么多蜚聲海內外的棟梁之才。再有一個是“個人成長”。對一個個體來說,西南聯大師生們的南渡北歸,背后蘊含的是一個人生的主題——只有經歷磨難,才有可能成長為更好更強的人。這個視角更微觀一些,也更個人化一點,但卻是西南聯大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事不虛”與“小事不拘”
我們常說,拍革命歷史題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事不虛”,說的是大的歷史事件必須真實,不能虛構;“小事不拘”,說的是可以用合理的戲劇手段、虛構方式,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精彩,和觀眾貼得更近,讓他們喜歡看。《戰火中的青春》在立足“家國情懷”和“個人成長”的核心價值之上,努力遵循了這一點。
整個故事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以主角程嘉樹的成長歷程為主線,全程關聯了整個西南聯大發展過程,包括北平入校、南遷長沙、步行赴滇、求學蒙自,最后到昆明。同時,我們也為這群年輕人賦予了一條個人成長之線,從最初的無憂無慮,到在民族存亡之際,他們有的選擇繼續求學,有的選擇教書育人,有的選擇上陣殺敵。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也是我們希望通過這部電視劇呈現的重要一面。
如果把西南聯大比作一棵大樹,《戰火中的青春》就是它結出的一粒果實。這粒果實的核,是“家國情懷”和“個人成長”,是弦歌不絕的民族精神;這粒果實的肉,是這個熱血青春的故事,是這些青年演員的創造和現代影視語言的豐富表達。通過這些“誘人”的果肉,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過來,在享受果肉之時,發現里面原來還藏有更多的東西,能讓人回味、能讓人成長,那我想,就很好了,就實現我們這群人最初的目標了。(本文為《戰火中的青春》書序,作者為電視劇《戰火中的青春》藝術總監、著名導演)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