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座!陜西考古博物館于近日正式建成,預計近期開放。這艘文史“巨輪”早在2009年便提出概念,由師從梁思成的張錦秋院士親自操刀設計,內藏諸多最“新”出土,首次公開的珍貴文物,引萬眾期待。
民間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陜西”的俚語。古事可考,豐富的考古發現最終能與世人見面,其沉淀著一代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奮斗的艱辛歲月,而今這些歲月和往事同數千件初次展出的文物一道,被陜西考古博物館“娓娓道來”……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陜西的地下,“沉睡”著諸多帝王將相、皇親貴胄,封印著無數璀璨絢爛的文化瑰寶,承載著一萬年以上的文明歷程。從遠古人類、史前遺址,到帝王陵墓、古代都城,從半坡到石峁再到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等神秘的歷史文化遺跡,都孕育著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瑰寶。
因為有考古,一脈相承的華夏文化在填滿了卷帙浩繁的典籍之余,亦裝點了專為文物量身打造的“新家”——博物館。
截至2020年,陜西共有774萬件文物,319座博物館。一級博物館有9座(含非國有博物館1座)、二級博物館13座、三級博物館17座。文物系統博物館164座、國有行業博物館60座、非國有博物館95座,另有522家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和負責文物保護管理的專業機構“文管所”223處。
這些文物收藏和展示的平臺囊括了陜西大部分的重要考古發現,但還有一部分正被發掘保護和修繕復原的文物,以及此前并未展示的文物尚沒能獲得博物館的“入場券”。
陜西考古博物館。
而陜西考古博物館就是依托陜西省考古研究院6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工作而建設的文物“橋梁”,是集考古科研、文物保護、教育展示、文化產業為一體的大型博物館,是對陜西省歷史類、遺址類專題博物館的重要補充。
何謂橋梁?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方面,這是連接公眾與最“新”出土文物的橋梁。博物館內設專區展示最新重大考古發現和專題研究成果,方便公眾了解最新考古發現進展。
陜西考古博物館所還原的呂氏家族墓考古發掘現場。
為此,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將歷年榮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稱號的考古發掘項目呈現在公眾面前。包括石峁遺址、楊官寨遺址、蘆山峁遺址、梁代村遺址、劉家洼遺址、血池遺址、西漢渭橋遺址等。這些重大考古發掘項目出土的珍貴文物,首次大規模、成系統地向觀眾系統展示出來。以往只能在新聞圖片中見到的代表性文物,這次能夠在陜西考古博物館親眼得見。
特別是最近剛剛獲評“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江村大墓,其中的珍貴文物也將首次與公眾見面,陶俑、車馬器、金器等一批展現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文物足以讓觀者大飽眼福。
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文物。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明星文物”:上官婉兒的墓志、顏真卿手書的羅婉順墓志,還有被稱作“考古史上最華麗鳳冠”的李倕鳳冠……除此之外,半坡遺址、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法門寺地宮、漢陽陵等著名遺址的文物也將在陜西考古博物館“煥新登場”,展品精彩紛呈,堪稱陜西的又一場文化盛宴。
另一方面,陜西考古博物館也是連通公眾和考古文保工作的橋梁。在為文物保護專門開設的展廳中,根據保護對象的不同質地,分為七個展陳單元,展示了陶器、青銅器、壁畫、紡織品和漆器的修復、保護與研究。除此之外,還集中展示科技考古、動物考古、考古信息提取等技術手段在陜西考古領域的應用。
在陜西考古博物館中首次亮相的蒲城元代壁畫墓。
除了直觀展示精美文物,博物館也將文物保護的最新成果、方法和理念,講述給了每一位參觀者。尤其被稱為“西周第一豪車”的賀家莊車馬坑遺存,和首次亮相的蒲城元代壁畫墓,被直接打包搬入了博物館的展廳,讓觀眾能近距離“沉浸式”感受“考古環境”,十分“硬核”。
從某種意義上講,陜西考古博物館就像一本包藏著文化脈絡的“立體書”,它所搭建的兩座橋梁,讓公眾有機會成為了考古學的“入門弟子”——翻一翻書,賞心悅目,再次品讀,受益無窮。
考古學向上可追溯到古時的“金石學”。公元1092年,金石學家、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人呂大臨為“探其制作之源,以補經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編著《考古圖》一書,書中收錄古器物200余件,他逐器描摹樣式,記錄古器物尺寸,登記其容量、重量等信息。
呂大臨的著錄方式與現代博物館和考古學中的文物信息登記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今,距離呂大臨編著《考古圖》已過去930年,陜西考古博物館落成,其也為考古先師呂大臨專門鋪設了版塊——第一部分“考古歷程”,就像一本書的“前言”一樣。
陜西考古博物館這本“立體書”能使考古知識不再典藏在象牙塔中,拉近與公眾的距離,于傳習文史,發揚民族文化大有裨益。
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文物。
但如今,考古學界仍然有許多“瓶頸”亟待突破,專業人才的缺乏,文化傳承與宣傳困難重重……要解決難題,保護更多歷史遺存,更進一步發揚民族文化,就要依靠未來文史考古學的新鮮力量。考古博物館的建設加大了對考古工作的宣傳力度,發揮了十分重要的“造血”作用。
于陜西的文化強省發展戰略而言,陜西考古博物館的建成,也將為傳承考古文化和歷史文化,發展和傳承中華文化作出積極貢獻,譜寫新時代陜西考古發展事業的“前言”。
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西周第一豪車”賀家莊車馬坑遺存。
為實現文物事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陜西省在“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中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立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而在2022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支持文藝精品創作,加快重點文化工程建設進度,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做好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努力讓文物走出歷史塵封、煥發新生,讓文化在傳承中創造價值、賦能發展。
研究與展覽并行的陜西考古博物館建成,會成為陜西的一張嶄新“金名片”,這正是陜西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讓文物走出歷史塵封、煥發新生的重要體現,同時,這也是提升陜西省在國際上的文化知名度,成就“考古外交”的重要方式。
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文物。
近年來,陜西與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考古跨國協作,如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所對拉巴特一號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為中亞游牧文化提供了實證。考古的強勢也彰顯了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推動陜西考古邁出新的“步伐”。
凝練連綿不斷的華夏文明基因,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新時代、新征程,建設考古博物館,是為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陜西考古事業新格局的重要標志。行道之遠,大步向前,陜西將全力促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建設,為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貢獻陜西智慧與力量。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