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定沐春風?
——對話正定開元寺南遺址考古項目領隊陳偉
四月,桃紅柳綠,海棠爭艷,正定古城沐浴在春光里。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作為河北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城市考古項目,正定開元寺南遺址考古自啟動伊始就備受關注,并被人們寄予厚望。六年來,該考古項目揭示著這座古城唐以來的布局演變之路,勾勒出一幅鮮活的古代生活畫卷。
春風吹拂,千年古郡、北方雄鎮的歷史風貌呈現眼前,“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我們走進正定,聆聽該遺址考古項目領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偉講述這座古城保護發展的“春天的故事”。
開元寺南遺址。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三類遺存
為千年建城史再添有力注腳
記者:正定開元寺南遺址考古歷時六年,最重要的發現是什么?
陳偉: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順利收官。六年來,最大的發現集中為三類遺存:開元寺寺廟建筑遺存、唐五代城墻防御遺存、唐至明清時期民居建筑和街巷遺存。這三類遺存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城市職能,體現了正定古城內涵的多樣性,分別體現了宗教信仰、軍事政治、世俗生活,不能單說哪個最重要。
比如,研究寺廟考古的學者,就對開元寺寺廟建筑遺存特別感興趣,可以對寺廟布局、朝向、軸線等進行研究。通過所發現的眾多遺跡、遺物,還可以分析古城居民宗教信仰的變化情況。研究民居布局與生活的學者,可能會更關注唐至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和街巷遺存。開元寺南遺址發現了大量與居民生活相關的日常生活用具、手工業商業遺物等,是研究當時生產生活方式、瓷器生產制造和貿易流通的重要資料。
正定古城自唐至清一直是州、府治所所在。現在看到的正定古城是明清格局,那么宋代是什么布局?唐代是什么布局?正定城市格局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對此,文獻中可以找到很多線索,但仍有許多解釋不清的地方。現在,我們將唐五代的鎮州子城研究清楚了,為研究正定古城復原提供了極重要的考古資料。
正是得益于對這三類遺存的綜合分析,我們對正定古城的整體格局有了深入認識,闡釋了唐至明清時期這座古城的發展脈絡,為正定古城探尋到文化根脈。
記者:開元寺南遺址考古屬于“古今疊壓型”城市考古,最大難題是什么?
陳偉:一般曠野型城市遺址只在野外,當然也有文化層疊加,但是相對來說比較純粹。然而,正定自建城后,一直活態化留存至今,且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發展變化。僅開元寺南遺址這片區域,就呈現出從唐至清的寺廟變化、城墻變化、民居建筑和街巷變化等,我們進行考古發掘可以說是“針尖上繡花”。
這種古今疊壓的特點,意味著對正定開元寺南遺址的考古,必然受到時空因素和民生發展的制約。考古發掘最大難題也正在于此。該遺址恰好位于正定古城中軸線,古城區域內寸土寸金,具體的考古則需要鋪展開來、需要占地、需要漫長的考古發掘。土地規劃性質這個最大難題,是政府幫我們克服的。這幾年,我們始終與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保持順暢的溝通,歷任正定縣委書記對我們的工作都十分支持。
壁掛燈。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科技考古
生動勾勒出古城歷史生活畫卷
記者:科技考古與正定這座千年古城邂逅,碰撞出了哪些精彩火花?
陳偉:數字考古、年代測定,古DNA研究、同位素研究、有機物殘留分析、環境考古、人骨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科技考古……這些科技考古我們都有所運用,這些技術的介入讓我們得以更生動地勾勒出古城正定的歷史生活畫卷。
陶瓷科技考古,是對陶瓷胎釉進行成分分析。我們確定了遺址出土的許多精美瓷器分別屬于定窯、邢窯、井陘窯等,還有外省的耀州窯、景德鎮窯等。當時手工業興盛,好多金屬制品與冶煉有關,包含銅、銀、鉛、錫、鐵等,對這類遺存我們進行冶金考古,通過化學成分分析,實驗考古等手段可以對工藝、過程予以復原。
遺址中,我們還發現了骨簪、骨梳子、骨哨等骨制品。經過動物考古分析,這些遺物是用牛或馬的肩胛骨或是比較粗的腿骨部分制成的。有趣的是,在唐宋地層中發現了駱駝的骨骼,表明當時的正定古城與西域、絲綢之路產生了一定的關聯。
目前,我們獲取了遺址內居民對動物資源利用情況,更通過植物考古了解到從晚唐到明清他們吃什么糧食、主食是什么。對遺址出土的兩萬多粒植物種子和果殼進行鑒定發現,居民糧食來源以粟為主,兼有黍、小麥、綠豆等。尤其是金元時期發現大量綠豆,那個時期的正定古城居民可以做綠豆糕,或者熬綠豆湯了。通過碳十四測年、孢粉分析,結合炭屑、粒度、植硅體,我們獲知了周邊地區植被變化情況,發現唐初,正定森林覆蓋率比較低,晚唐以后,植被覆蓋率則有所提升。
記者:有專家認為正定開元寺南遺址考古起到了標尺作用,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標尺”?
陳偉:我們發現了唐到清七個歷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不同文化層,包含不同歷史時期的遺物,且遺物種類不一。不同時代的器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有些器物上面還題刻有具體年代。通過研究這些遺物,就能夠明確一個基本尺度:在哪個地層,哪個歷史時期,存在什么類型的遺物。
這樣一來,我們就提供了一個連續的衡量年代的標尺。以瓷器為例,如果在河北省內其他地方,發現了與開元寺南遺址出土的一模一樣器物,就可以根據開元寺南遺址建立的年代序列大體判定它的年代。
從考古發掘內容來說,開元寺南遺址是河北省首次古今疊壓型城市考古發掘項目。這為許多遺存的發掘提供了具有參考性的比對。
出土骨制品。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春種一粒粟”
讓千年文脈活態傳承
記者:正定是一座“活”的古城。開元寺南遺址考古,對正定古城有何特殊意義?
陳偉:我從小在正定生活了近17年,感情很深厚。千年來,這座城金戈鐵馬經歷過、南北商旅往來過,文化交融更是不斷上演。比如所發現的七個歷史時期連續文化層疊壓,每層均包含有大量遺跡遺物,就好比一朵朵破土而出的蓮花,能講出很多故事,能印證很多文獻,歷史感、真實感撲面而來。今天的正定人,應該有這份自豪感、滿足感,以及在此基礎上把古城文脈活態傳承下去的責任感。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掘中,我們一直在思索如何豐富其價值。比如說,如果把開元寺南遺址全部發掘出來,就會形成一個深達六米的巨坑,之后怎么辦?盡管三維建模可影像展示,但轉化不成巨大的文化效應和經濟效益。于是,我們采取了“零敲碎打”的考古方式。比如,針對層層疊壓的民居遺跡、街道遺跡等,金代的出來了,下面宋代遺存怎么辦?這時,我們就先保存好金代的,然后錯位發掘,去找出宋代遺存。當然,這樣會造成無法將被疊壓的宋代遺存全部清理出來,但這樣可以同時保留兩個時期的遺存,且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們一看就明白宋代、金代分別有何特點。這些既豐富了正定的文化內涵,又給公眾考古帶來很大助力。
記者:您非常注重讓考古“活”起來,對考古的未來有什么展望嗎?
陳偉:保護和利用并重,是人們對考古的期盼。利用的第一步,是恢復生機。文物考古和遺產保護,要和城市經濟文化生活密切聯系,通過系統規劃和細致服務,既保護古城又惠及民生。正定古城是有著1600多年建城史的河朔重鎮。作為一座至今鮮活的古城,通過讓考古“活”起來,產生的文化效應必將深遠地潤澤大眾。
為了把考古成果及時與百姓共享,我們不斷推動考古走向公眾。比如遺址夜間亮化等工作。2021年,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舉辦的公眾考古直播觀看量達400余萬次,引發廣泛關注。我們還拍攝紀錄片《正定開元寺考古紀實》,央視播出后反響強烈。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目前,我們與正定博物館正在合作打造考古研學基地,開展考古進校園等活動,讓青少年知道我們的歷史文脈在哪,從小就種下一顆古城保護傳承的種子,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古城保護發展中來。我們打算建立一個考古遺址博物館,把遺址考古的文化價值進一步凸顯出來,讓文物更有尊嚴,讓人們共享共建古城正定的過去及未來。 (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