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雨水連綿不斷,空氣濕度特別大。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李菁介紹,外濕的環境容易增加體內濕氣,長此以往,可化為內濕體質。俗話說“濕氣不除百病生”,若濕氣過剩,可引發多種身體不適。“濕氣”有濕熱、寒濕之別,“濕”在不同地方,各有解決方法。
濕氣如果侵襲頭頂,臨床常表現為頭昏腦脹、時時欲睡,總感覺身體沉重、四肢乏力,或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不適。此時應合理安排睡眠時間,適當按摩頭部,加強體育鍛煉。
“洗澡后帶著濕發入睡,可能侵襲頭面部的肌表經脈,可誘發偏頭痛、面癱、脫發等。”李菁建議,洗發最好選擇溫度適宜的白天,洗完后迅速擦干或吹風機吹干。
濕氣如果浸淫皮膚則表現為頭發面部易出油,甚至出現皮膚瘙癢、流膿溢液等各種慢性皮膚病,如濕疹、腳氣病、銀屑病、青春痘等。這時應避免搓洗和搔抓,減少洗澡頻率,水溫不宜過高。飲食上避免攝入發物。中藥可應用地膚子、馬齒莧、苦參粉熬水濕敷患處以除濕止癢。
“在近期的悶熱潮濕天氣,有心臟病基礎的人,要注意保養,少熬夜,避免緊張,可適當做擴胸運動放松身體,養成午睡和適度晨練的習慣。飲食上吃一些養心的食物,如桂圓、蓮肉、大棗、小米熬粥等,或是西洋參代茶飲。”李菁表示,濕氣可影響心肺,導致氣血化生不利,表現為胸悶胸痛、心悸乏力等。
潮濕天容易導致脾胃不適。脾胃不適也與患者喜食肥甘厚膩、生冷瓜果、甜食發物有關。此時應注意適量均衡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黃帝內經》中記載了以紅豆、薏米為主的祛濕食療方,可加芡實、蓮子、山藥、白術等滋養脾胃。中藥常應用枳殼、陳皮、木香、蒼術、蔻仁等行氣化濕。
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骨關節炎等患者要注意濕氣痹阻經絡,患者表現為四肢重著,酸痛麻木、腫脹痙攣,痛有定處、活動受限等癥狀。晚上可用艾葉、花椒水泡腳除濕驅寒,最佳水溫為45℃左右,25至30分鐘即可,配合按摩陰陵泉、涌泉、承山、足三里等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