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這是24年來的第一次!”今天是母親節,李敏在電話里收到了24歲兒子的母親節祝福,心里甜甜的。
作為黃埔區魚珠街支援人員,李敏于5月4日進駐白云區人和鎮西成村支援戰疫,她的兒子熊峰源在隔壁東華村支援,兩人在相距不到1公里的地方各自忙碌著。兩村都被劃為管控區,雖近在咫尺,卻不能見面。只能在緊張工作之余,匆匆電話聊幾句。
“我兒子比較靦腆,這一次支援白云戰疫,很高興看到他能主動加入。”李敏說,兒子熊峰源2年前海外留學歸來后,進入紅山街道工作,“之前兒子很不理解我的工作,覺得很瑣碎。但是他進入街道工作后,才慢慢感受到基層工作的重要性與意義。”李敏告訴記者,來到東華村支援的第一天,兒子就從當天早上7點30分,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點,這讓他體會深刻,“明白了該怎樣為群眾服務。”
5月4日,李敏也主動請纓加入魚珠街支援白云區隊伍,沒想到支援的西成村與兒子所在的東華村竟是鄰居。
在西成村,李敏的工作很忙。“我相當于后勤總管,魚珠街45人支援團隊的后勤保障,需要我來處理。同時,我還要和同事一起完成西成村每天2000多份隔離群眾生活物資的分揀、配送,確保送到每一戶。”
每天上午10點,在西成村大榕樹下的臨時生活物資配送店,“大聲公”的女高音準時響起,李敏在指揮著一群“小伙子”,準備分揀食品物資,按照不同種類生鮮食品設置成不同攤位,分好類、打清單、配物資、打好包,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現在配送來的生活物資是一箱箱來的,我們需要進行分類分揀,每戶一包。這個事情最費時費力,一次分揀要幾個小時。在單位,我負責行政事務和后勤保障。在家里,我是家庭主婦。分配蔬菜,這件事我在行。”李敏說。
分配完成后,支援轉班的年輕隊員接過物資包后,戴好手套、穿好“大白”,再一次反復檢查防護服密閉性,終于出發送物資。村路不熟,只能問路或者手機導航一家一戶上門。當眾多上門配送食品用品隊員的安全歸來,來自支援專班隊員“知心媽咪”懸著緊張的心終于放下來。
李敏笑著說,除了在隔壁支援的親兒子,自己也把魚珠支援隊的小伙子們當成自己孩子看待,“我們這支隊伍特別年輕,45人,平均年齡只有32歲。”李敏在魚珠街道工作20年了,如今支援團隊的年輕人不少是她具體招聘進來的,“我看著這些小伙子進來工作、成長。作為支援團隊后勤保障負責人,我理應照顧好他們,讓他們安心工作,也讓他們家人放心。”
在她眼中,這些年輕人既敢拼,又能吃苦,“比如,一位隊員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突然被喊來支援了,也沒有帶衣物。我們就采購了一些一次性內褲,由于天氣炎熱,加之入戶采集核酸爬上爬下,紙內褲變成了碎紙褲。”這樣的辛苦事,在這群小伙子眼中變成了調侃的玩笑,做到了以苦為樂。
看到自己的兒子和支援隊年輕人的成長、進步,李敏很有感觸,“基層是錘煉人的大熔爐,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陳鈞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韻樺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