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靜
(資料圖)
認識王芳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每天都將笑容掛在臉上的人,見到誰都樂呵呵,做起事來風風火火。殊不知,她每天面對的、守護的,是一群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孤獨癥孩子。這份守護,她已經堅持了近20年。
孤獨癥患者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王芳第一次接觸“星星的孩子”,是在她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幼師的時候,從此,她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守護“星星的孩子”的道路。
在2006年以前,湘潭市還沒有一所專門針對孤獨癥兒童開辦的學校,為了給孩子做治療和康復訓練,患者家長只能帶著孩子四處奔波。“應該有一所屬于孤獨癥兒童的學校。”王芳想。就在這一年,王芳辭掉工作回到湘潭,在建設中路一棟樓房里創辦了“親園培智學校”,為湘潭市及周邊地區的“星星的孩子”和“星星家庭”提供康復訓練與服務。
現在湘潭市親園培智學校共有孤獨癥患兒200余名。學校采取教師個別化教學和家長陪讀、家庭輔導計劃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給孩子們提供感覺統合、語言、認知、精細動作、運動、社會適應、生活自理、行為等各項能力的綜合康復教育。作為校長的王芳,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星星媽媽”。
“以前有點單打獨斗的味道,成為市政協委員后,我有了幫助殘障人士與政府對話的身份和平臺。”6月7日,王芳談及委員履職時感慨地說。她的提案自然離不開特殊教育,一份是《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的建議》,一份是《關于殘障人士的社會融合建議的提案》。
“送教上門”是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需要專人護理,不能到學校就讀的,由區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通過提供送教上門或者遠程教育等方式實施義務教育,并納入學籍管理。長期從事特殊教育的王芳和政協委員戚紅亮、楊智、劉晏紅在調研中發現,送教上門存在專業教師匹配不足、教學內容單一、對象認定不規范等問題。
提案建議,充分利用特殊教育資源室,對每一位送教上門對象因材施教,加強對送教上門的殘疾兒童的認定評估,加大保障力度,制定優先政策,為送教上門工作保駕護航。
“當前殘疾人的社會融合程度不高,在基本保障、醫療康復、教育程度、就業狀況等方面還面臨許多困難,融入社會的任務還非常艱巨。”王芳在《關于殘障人士的社會融合建議的提案》中建議,普及融合教育知識,多方干預努力,支持殘障人士的社會融合,讓他們回歸主流,融入社會。
這兩份提案得到了市教育局等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全市在加快建設各縣(市)區、園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執行《關于開展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落實“一人一案”,規范送教上門形式和內容,加強送教服務過程管理,提高送教服務工作質量。融合教育試點校模式也已升級為“1+3+N”(1所特校帶3所試點校,再輻射N所普通學校)的“全景版”實踐。
在特殊教育這條道路上,王芳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她還利用政協委員身份,牽線搭橋,推動湘潭醫衛職院與市社會福利院達成專業實踐合作。“福利院的殘疾孩童缺少專業的康復教師訓練,醫衛職院康復專業的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我在中間牽個線,大家一拍即合。”王芳說。
今年,她還在全市心智障礙者關愛協會中,組織100多名會員開展“點亮心燈”系列活動,如帶特殊兒童開展繪畫、坐公交、逛市場、進KTV等體驗活動,也給特殊兒童家長提供周末“喘息”的機會。“上個周末,我們就和美術名師工作室的老師、醫衛職院的志愿者,在我們學校給特殊孩童上美術課,這些孩子的媽媽們就在另一間教師里上舞蹈課,放松一下心情。”王芳說,“點亮心燈”系列活動得到會員們的熱烈歡迎。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