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吳珊 見習記者 魯婷 通訊員 姜桔萍
“我只有15分鐘,馬上就得趕去小區參加驗收!”人未到,聲先到,在岳塘區下攝司街道半邊街社區會議室,當我們聽見這句話時,羅國民已經風風火火地走了進來,手上拿著一個筆記本,“真不是推辭,等下有一個危房拆除后的地塊隱患問題反饋銜接會議,實在做不贏!”老人接著說:“真想了解小區的工作,不如跟著我走一走。”
羅國民在前方帶路,腰背挺直、步履匆匆,始終保持著退伍軍人的姿態,精神狀態完全看不出已經77歲了。擔任和平東西村小區業委會副主任兩年以來,他還多了一個習慣,就是時常帶著一個筆記本,“走在路上隨時可以發現問題,也隨時有居民要反映問題。”羅國民說,小區里的事十分繁雜,拿筆記下才不容易遺漏,確保每個問題有記錄、有過程、有結果。
(資料圖片)
“你們瞧,今天我要去驗收新拆除的危房。”羅國民笑著翻開筆記本,清掃草坪、路燈維修、補修漏水的屋頂……樁樁件件羅國民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和平東西村小區原是湘潭電廠職工小區,中央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后,歸由半邊街社區管理。2020年過渡期間,曾有某物業管理公司進駐,但居民不滿意,物業費收繳率不足30%。“只有一年多,這家物業公司毫無征兆地撤離了,只留下了一些老舊的辦公用品和一輛清掃車。”2021年10月,半邊街社區在小區內公開選舉,組建了“紅色業委會”,大家一致推選羅國民擔當重任,但此時他已經75歲了,心臟放入了兩根支架,還患有高血壓等基礎病。“不能辜負了大家的信任,要么就不接,接了就要做好!”羅國民在最困難的時候挑起了小區治理的重任。
萬事開頭難,小區管理更是難上加難。和平東西村小區共有32棟801戶,總面積達5萬多平方,每年的公用電費就高達2000多元,居民意見大、不配合,上任之初,羅國民困難重重,他拼盡了全力。
業委會聘請了幾位清掃工,每月只收取每戶30元的清掃費,但小區的工作卻不僅僅是清掃這么簡單。小區的下水道老舊堵塞,羅國民帶著清掃工們一一打開井蓋,甚至自己趴在地上查看,27個下水井的情況他摸得“門清”,本子上記得清清楚楚。
小區樓棟的門禁壞了,請師傅上門維修需要50元一次,但是如果送到門店修理只要15元,羅國民自己動手將大門拆了下來,又和工作人員一起騎著三輪車將門拉去維修店,修好后又重新裝上。
走訪中,羅國民發現居民有晾曬的需求,他就安排工作人員在每棟樓統一的位置安裝了結實的不銹鋼晾衣架,甚至兼顧了陽光照射的問題,不僅滿足了居民的需求,讓小區環境也上了一個臺階。
逢年過節,羅國民組織工作人員在小區里掛燈籠、貼對聯,在樹上掛滿彩燈,營造過年的節日氛圍,而這些物件都是從之前的倉庫里撿來的“廢品”,或是貨比三家,撿便宜買來的。
誰家里的水管壞了、屋頂漏了、廁所堵了,這些不在公共范疇的工作,只要反映到了羅國民這里,記在了他的記事本上,他總是想盡辦法盡快解決。
這些舉動小區居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提到現在的業委會,大家都是交口稱贊,“平時居民們有什么事,總是能很快得到解決,我們住著也十分安心!”住在和平西村14棟的彭奮嬌說。
現在的和平東西村小區,物業費收繳率高達95%以上,這對羅國民來說是鼓勵更是鞭策,“我們業委會做了哪些事,每一筆物業費用在了哪里,都要說得清!”羅國民的筆記本上記得更勤了,他將每一筆物業費的去向詳細記載,歸檔整理后,每季度在小區的公示欄上公示。然而羅國民和業委會的其他六位成員卻是分文不取。不但沒有工資,羅國民還要常常為籌措資金想辦法。
羅國民年近耄耋,實在干不動了,他說,“我會站好最后一班崗,明年4月我要從崗位上退下來了。”他的記事本都是小區“治理經”,他會毫無保留地交給接班人,“我相信,一定會有熱愛自己家園,愿意為之奉獻的接班人把我們的小區治理得越來越好!”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