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寧蕖
5月中旬,甘孜州春耕進入從“小春”到“大春”的過渡期。
在爐霍縣,隆隆的農機聲喚醒了高原大地,全機械化春耕拉開序幕;在德格縣,各級專家“獻技”田間地頭,為種植戶開展病蟲防控、廢舊農膜回收、農藥減量控害等方面的指導……
【資料圖】
在今年4月舉行的甘孜2023年全州春耕生產現場會上,甘孜明確目標:2023年,全州糧食總播面要達到103.65萬畝,比2022年增0.15萬畝;同時要實施百萬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通過提單產實現糧食總產23.57萬噸以上的目標任務,比2022年增0.47萬噸。
不光要“穩面”,還要“增量”,如何實現?甘孜提出,要創建以青稞為主的高產示范帶,在促單產提升上創新。
一條生產線
讓良種更“良”
5月12日,在甘孜縣青稞良種繁育中心,一排排種子正在現代化良種加工生產線上接受“篩選”。
“篩選出的種子,發芽率能達到97%以上,每畝平均增產52斤。”甘孜縣青稞現代農業園區負責人鄢昌林告訴記者,以往每畝地大概需要播80斤種子,現在只需要30斤左右。
經過流水線后,“康青七號”“康青九號”等白青稞良種和甘孜“黑六棱”等黑青稞良種被分門別類,裝進不同的包裝袋中。
“以往青稞種子是混種的,白青稞和黑青稞沒有分開。”鄢昌林說,黑青稞營養價值比白青稞高,經過精加工后能產生更高的附加值,通過生產線把黑白青稞分開,有利于耕種管理,也能帶來更高的附加值。
“這也意味著農戶能有更高收入,更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種糧積極性。”鄢昌林說,目前該生產線年產青稞良種達7000噸,已輻射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發展青稞種植20000畝,在滿足州內各縣需求同時,還遠銷青海、西藏等地。
一項專利技術
給青稞種植“打氣”
在甘孜縣的青稞良種“出州”的同時,稻城縣亞青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杰也得到一個好消息,該公司的“一種以青稞為原料的蛋糕生產技術”即將獲得專利認證。
青稞的分子鏈短,不易成型,要加工成糕點存在一定難度。陳杰說,該專利通過往青稞面團中“打氣”,讓面團更易成型,口感也更蓬松。
這項專利技術不僅改善了青稞制品的口感,也給青稞種植“打了氣”。
該公司所在的稻城縣金珠鎮平均海拔3700多米,日照充足,早晚溫差大,所產的青稞營養價值高,品質較好。公司在金珠鎮子洛村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定點收購青稞粗加工后制成的青稞面粉,“我們今年的收購價格大概在16元一公斤,每畝青稞能帶給種植戶4000元左右的收入。”
“企業+農合社+農戶”青稞種植模式正在甘孜多點開花。在爐霍縣青卡村、阿都農場、阿都村、各汝村,3800多畝土地被流轉給了由“農戶+村合作社+產業聯合社+社會化服務主體”組成的新型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