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振宇
(資料圖)
2013年,接到到河口鎮農推中心上班通知時,31歲的羅晶已從湘潭生物機電學校農學專業畢業12年。這十多年,他一直在砂子嶺建材市場經營鋁合金門窗生意,已是一位年收入達6位數的小老板。
“當時確實很猶豫、很糾結,一邊是令人羨慕的鐵飯碗、一邊是收入要高得多的事業,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當農技員。”羅晶說,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加入。
羅晶工作后發現,僅為農民提供簡單的技術幫助遠遠不夠,農業不實現轉型發展,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糧食安全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問題,羅晶開始了不懈的嘗試和努力。
農民種糧效益怎么提上去?無非是從提高糧食產量、品質和降低生產成本入手。
在如何提高糧食產量方面,羅晶和同事們想了很多的辦法——選擇和推廣適合本地環境、產量高的品種,用測土配方施肥的方式讓禾苗長勢更旺……這些事說起來簡單,但要讓種田“老把式”接受可比登天還難。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如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才在全鎮得到推廣,而以早+晚優為基礎的良種普及率更是接近100%。羅晶介紹,僅良種推廣一項就可助糧農增收150-200元/畝,最多的可增收400元/畝。
在提高糧食產量、品質的同時,如何降低單位面積成本又成了羅晶和同事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河口鎮地處城郊,農忙種地農閑務工是絕大多數村民的生活方式,長期以來耕地仍分散在一家一戶手中;分散經營不僅提高了單位面積成本,機械化、集約化經營更是無從談起。
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羅晶將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的培育上,在用足用活國家相關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對新型農業主體更是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經過多年努力,全鎮新型農業主體由5年前的83家增加140家、耕地面積由8000多畝增加到15000多畝。在此基礎上,羅晶和同事們又通過鎮辦千畝示范片、村辦百畝示范片的方式加快耕地集中流轉的同時,在示范片全面推廣五統(統一良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訂單銷售)模式,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每畝生產成本可降低100元以上。
在多年的服務過程中,羅晶明白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里,羅晶和同事們圍繞測土配方施肥、高產創建、集中育秧、良種推廣、特色種養等主題組織專題技術培訓100余場、編印資料6萬余份,推廣新型種養技術50多項,助力農戶直接增產增收降低成本200萬元以上。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