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世界科技發展大潮的沖擊中形成的,中關村人自然就有很深的改革創新的烙印?!?/p>
“開拓創新,責任擔當。當遇到‘卡脖子’問題的時候,我認為我們中關村人應該有責任和擔當。”
“中關村每一代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他們不甘平凡,敢為人先,每一位企業家背后都是一個非常鮮活的故事?!?/p>
【資料圖】
他們是中關村先行先試的
“探路者”
他們是一磚一瓦打基礎的
“拓荒者”
他們是歷盡千帆初心不改的
“堅守者”
他們是奮楫揚帆時代潮頭的
“弄潮者”
5月19日晚
他們在格致論道·中關村
回望歷史 展望未來
作為中關村論壇的配套活動,格致論道·中關村演講主題活動在未來劇院舉行,活動由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論壇中,5位扎根在中關村這片創新沃土上的“弄潮者”通過主題演講的方式,講述他們改革創新、開拓創業、教書育人的動人故事,展現“中關村精神”的深刻內涵。
四十五年中關村,永遠走在創新路上
“從落后的小村落,到改革創新的‘金名片’,中關村歷經45年的風雨洗禮,成為令世界矚目的創新園區。在它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保駕護航……”隨著北京市原副市長胡昭廣的演講開始,一幅關于中關村輝煌成長歷程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在講述中,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最初規劃者與建設者之一,胡昭廣把握時代機遇,嚴把發展方向,見證了中關村從無到有的輝煌歲月,他也在舞臺上,將自己與中關村相識相伴的感人故事進行了分享。
1988年3月,胡昭廣閱讀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很詳細地介紹了當時中關村所發生的一切,中關村初創科技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技術為依托、技工貿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充滿了活力。“我讀了以后,感覺這對推動我們科技發展、推動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產品進入市場極為重要?!?/em>胡昭廣說。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中關村也用實力,創造了輝煌的成就。胡昭廣在演講中表示,“中關村的45年,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在這條改革的路上,我們每個人大概只是一塊一塊小小的鋪路石,正因為有了這許許多多的‘鋪路石’,歷史的車輪才會碾過一個個高光的節點,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新的‘里程碑’。面向未來,希望我們中關村人能夠緊緊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能夠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大機遇,腳踏實地,為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em>
29年前中國互聯網,從海淀出發走向世界
如今互聯網的根基,持續在中關村筑牢
1994年4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首次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當時的中國連接點,就在海淀區中關村南四街4號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號樓。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它如同一棵大樹,繁茂的枝丫不斷生長、分支,延伸至各個領域之中,而這棵大樹的茁壯生長離不開深埋在地下的‘根’。域名系統作為在互聯網中解決網上機器命名的系統,正如大樹的根基,為每一根‘樹枝’命名。”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毛偉將中國互聯網如何在中關村開啟的故事娓娓道來。
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是一家坐落于海淀區中關村南四街的機構,深耕于互聯網域名、IP地址等互聯網關鍵基礎資源技術領域。毛偉和同事們的工作,正是筑牢中國互聯網之“根”。“網絡強國不能只有模式創新、商業創新,更需要技術創新,尤其是底層技術的創新,底層技術發展了才能支撐互聯網上層豐富多彩的應用,中國需要筑牢自己的網絡根基?!?/em>毛偉分享說。
石墨烯,創新進行時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是以材料的發展為標志的,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與鐵器時代,如今正處于跨入人工合成材料的新時代。石墨烯作為最有研發潛力、最具研究價值的未來新材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我國新材料的發展方向。
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演講中介紹了作為科技強區,海淀創立石墨烯研究所的初心。“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好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型石墨烯熱管理材料,讓石墨烯紡織物柔性發熱材料擁有出色熱傳導性能的同時,還兼具普通布料所具備的耐水洗、柔軟、輕薄舒適和耐用等優勢,能夠反復水洗、揉搓和剪裁而不影響功效。”王旭東說。
隨后他在現場分享了團隊的創新產品在多個領域中的應用,“比如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應用了石墨烯柔性發熱織物材料的云轉播背包,可以產生50℃的溫升,并配備低溫電池,保證在冬奧賽場-20℃乃至更低溫環境下云轉播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有效續航。”他表示,未來石墨烯一定會為世界創造更大的價值。
擦亮海淀區的“金名片”用教育解放心靈
教育是國之大計,也是海淀區的“金名片”。未來之花的綻放,不僅需要肥沃的土壤,還需要園丁夜以繼日的陪伴與澆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傂3崭毙iL周建華,以堅定的初心、飽滿的熱情在教育領域耕耘數十載。他在演講中指出,教育并非一味地加碼,有時為學生“解綁”往往會激發出他們更強的創造能力。
“一段時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至少有‘五條繩索’捆綁著學生,比如功利主義、科學主義、訓練主義等。”演講中,周建華分析了他從教多年的經歷中,發現的種種問題與矛盾,“當下,在‘雙減’背景下,是讓教育真正回歸學校、讓學校真正回歸育人、讓學生真正回歸成長的時候了?!?/em>周建華說。于是,周建華秉持這樣的教育理念,將學校打造成學生成長的自由平臺。他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思考,為家長朋友與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啟發。
格物無涯,育人有道
培養“大科學”時代的創新人才
“最原始的好奇心,是驅動我們探索物理現象最直接的驅動力。物理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譬如說,探尋激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就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和未來意義?!?/em>來自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副院長彭良友分享著自己對于物理學的理解。
創新是中關村的重要精神,當下如何把握時代機遇的關鍵,聚焦在了創新人才的培養之上。然而,在近三四百年的學科發展中,中國人的名字卻鮮少出現在物理學史冊之上。意識到這一點的彭良友,結合自己十余年在北京大學教書育人的經驗,分享了自己為何不將學生框定在“物理學家”這一職業中,而是著力于培養自由有朝氣的國家棟梁的初心,“我會鼓勵學生從從小問題、真問題入手,做有品位、經得起時間和實踐考驗的研究。當科學家變成一種職業,有時會急于求成,這是大忌。只要我們深耕、從不放棄對于‘小問題’ 的刨根問底,就能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慧眼?!?/em>
“創業初心”“教育之道”
在思想碰撞中收獲真知
除主題演講外,本次活動還特別策劃了以“創業之心”“教育之道”為主題的圓桌對談。作為演講嘉賓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們,圍繞“創業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我國應該著重培養哪些方面的人才”等問題進行探討,實現先鋒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嘉賓們精煉而深刻的總結與分享,獲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中關村論壇是中國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以“創新與發展”為永久主題,自2007年起,歷經十余年發展,中關村論壇已成為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科技創新高端國際論壇?!案裰抡摰馈笔侵袊茖W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本場活動是格致論道講壇與中關村論壇的首次攜手,由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旨在進一步展現中關村科技、教育領域的人物風采,凸顯中關村精神和文化內涵。
更多活動精彩內容
可以在央視頻客戶端查看直播回放
潮起潮落
唯拼搏者勇立潮頭
看中關村人
正奮楫揚帆 勇毅前行
記者:郭思岐
編輯:陳乃禾
推薦 ·閱讀
·
·
·
·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