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創建了一批美麗鄉村,基本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帶一主題”格局,鄉村風貌維育成果豐碩,但也面臨留不住人才、設計同質化、基礎設施待完善等挑戰。
(相關資料圖)
聚焦“提升廣州市鄉村風貌修復維育水平”,2023年第一期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走進800年歷史文化名鎮沙灣古鎮,聯合番禺區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群眾代表與政府職能部門圍坐一臺,就如何留住鄉愁,實現鄉村風貌“外在美”、鄉村生活“內在美”、鄉村發展“永恒美”,全面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匯聚觀點和智慧。
據悉,廣州今年將新建7條、啟動建設3條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精品新鄉村示范帶,并計劃于“十四五”期間實現市級美麗鄉村全覆蓋。
番禺區沙灣古鎮留耕堂
微改造“繡花”“織補”
嶺南鄉村各美其美
不少改造后的鄉村越來越像城市,市政協委員張婉玲將其歸因于過度開發,鄉村的商業化傾向漸趨嚴重,受城市發展與核心經濟圈的輻射影響,舊村改造難免向房地產、文旅、工業、物流業等城市核心區高利潤產業傾斜。“導致鄉村特質不斷流失,鄉村文化難以傳承。”
沙灣古鎮的風貌修復,避免了同質化、城市化等常見問題,番禺區有何經驗可供分享呢?
番禺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陳舜展介紹,番禺區堅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鄉村風貌修復路子,保留鄉土味道,確保村莊規劃設計“沾著泥土、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梳理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番禺特質的農房風貌分類控制和修復提升指引,盤點自然生態系統、鄉村生活系統、經濟生產系統三類風貌要素,建設各美其美的嶺南鄉村。
沙灣古鎮航拍
讓鄉村回歸綠水青山,讓廣州鄉村風貌更有廣州特色,廣州也在頂層設計上發力。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唐儀興介紹,2021年,該局會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編制了《廣州市鄉村風貌修復提升工作指引》(下稱《指引》),提出“尊重自然美、展現個性美、保護原生美”的大方向,形成三級指引體系。并通過《“十四五”美麗鄉村建設任務清單和驗收工作方案》指導各區運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推動美麗鄉村差異化發展。
沙灣古鎮內的廣東音樂館(資料圖)
鄉村風貌“內外兼修”
吸引年輕人“往回跑”
自2012年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廣州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建設路網、水網、電網等村莊基礎設施和服務站、文化站、衛生站等公共服務設施,農村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提升。
鄉村人居環境好不好,村民最有發言權。從化區格塘村村民周姨對記者說:“年輕人以前都喜歡往城市跑,現在村子里三分之一是年輕人,他們都喜歡回來村里居住、就業。”
沙灣古鎮的巷陌,古樸與新潮的元素相結合,特別有嶺南風韻(資料圖)
市政協委員高洪昭調研獲悉:黃埔、南沙兩個區已實現市級美麗鄉村全覆蓋,白云、花都、番禺、增城、從化5個涉農區遍布市級美麗鄉村和區級美麗鄉村。從調研數據的量化分析結果來看,市級美麗鄉村現有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數量(包括道路、公園、文體活動廣場、公廁等)是區級美麗鄉村的2.33倍。“從鄉村的整體風貌和人居環境來看,區級和市級美麗鄉村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未來需補足。”
唐儀興表示,“十四五”期間,廣州將繼續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建設行動的重要路徑,把補齊農村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作為主攻方向,全面開展區級美麗鄉村提質升級,實現市級美麗鄉村全覆蓋。
“要以人居環境整治‘小切口’改善美麗宜居‘大民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彬透露,廣州力爭在2025年底前,讓所有行政村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此外,今年廣州將新建7條、啟動建設3條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精品新鄉村示范帶。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道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