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廣州市兩會上,廣州市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水平建設綠美廣州,推進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建筑屬下市政集團總工程師安關峰表示,建筑領域是中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三大領域之一,綠色建造的實現過程需要智能化、數字化建造技術的支撐。
安關峰說,廣州建筑業正面臨向綠色智能轉型的重大機遇。去年11月,住建部公布了全國24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名單,廣州順利入選。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的意義便是為了解決建筑業能源資源消耗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較為突出的問題。近年來,廣州建筑屬下市政集團在建筑信息模型(BIM)、裝配式建筑和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做了大量的技術研究,將助力推動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構建綠美廣州生態新格局。
(資料圖)
廣州已具備形成智能建造完整產業鏈的基礎條件
安關峰介紹說,建筑信息模型(BIM)是通過三維可視化設計模型替代原有二維圖紙,使建筑信息之間相互關聯,并傳遞到施工、運維等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有力地支持建筑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模擬。裝配式建筑則能有效減少粉塵噪音,能為中國建筑業帶來從手工“建造”到工業“制造”的跨越。
當前,廣州積極推動BIM技術的應用,廣州采用BIM技術進行規劃、建筑方案和施工圖設計審查做法被列入《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本地企業研發的協同設計平臺入選《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第一批)》。2021年廣州全市則要求實施裝配式建筑用地面積占公開出讓建設用地規劃建筑面積比例達50.03%。廣州也集聚了一批科研、設計、生產、施工在全國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單位,具備形成智能建造完整產業鏈的基礎條件。
安關峰表示,市政集團積極提升智能建造技術水平。去年6月市政集團BIM中心正式成立,不僅增強了企業的專業技能水平,更有效地組織和指導了企業示范試點BIM項目以及裝配式項目的實施;并且成為BIM技術人才的培訓基地。
目前,廣東第一條全裝配式橋梁項目、廣州第一個國家試點的城市綜合管廊項目等多項廣東、廣州“第一記錄”均由市政集團負責實施,這些項目均收獲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安關峰表示,目前市政集團正在組織編寫《裝配式市政工程的預制構件及連接技術報告》,內容包括裝配式道路、裝配式橋梁、裝配式隧道、裝配式給排水、裝配式管廊、裝配式地下地鐵車站、裝配式基坑支護結構等,結合BIM技術,系統地對市政工程各專業涉及裝配式關鍵技術的標準、適用范圍、施工工藝、構件拆分組裝及連接大樣圖、相關工程案例等進行總結,進一步推動企業“裝配建造技術體系”的構建。
技術創新驅動建筑垃圾治理
建筑垃圾體積大、回收處理難,一直以來都是建筑行業處理難點。安關峰表示,這些建筑物、構筑物、管網以及房屋裝飾產生的棄土、棄料等,采取堆放、填埋、回填等方式處理,對水、土壤和空氣造成的污染都不可小視。建筑垃圾治理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點,需要技術創新驅動來驅動這項工作。
安關峰表示,市政集團通過利用好廣州建筑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科研培育資金”專項項目經費,圍繞建筑廢棄物和道路瀝青資源化無害化利用,建設市政特色的建筑廢棄物再生產業基地。同時配合科研試試驗平臺建設,建設出包含瀝青銑刨料破碎篩分加工、瀝青銑刨料大比例應用生產、建筑廢棄物加工篩選水泥穩定碎石集料、水泥穩定碎石生產線,提高建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效率和利用價值。2022年市政集團還申報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目前還在評審進程中。
據安關峰介紹,近年來市政集團同時在環保工程領域頻頻發力,建設完成了蘿崗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第五熱力資源電廠、第七熱力資源電廠、天河區廣園東路舊改地塊土壤污染修復、白云區紅云地塊污染場地修復、廣州設計之都基礎設施綜合開發項目土壤修復等多項生態保護工程,助力廣州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徐雯雯
圖/受訪者提供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