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青山不言老,江河萬古流。湘潭市許多年過花甲、年逾古稀的農民老當益壯,依然奮戰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他們的生產理念、耕作手段和經營模式與時俱進,成功轉型現代農業新農民;還有一部分行政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回原籍養老定居后,繼續從事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或利用一技之長指導家人、親友創辦規模化、標準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鄉村振興貢獻余熱。
王元英和小孫女在她的花果山。
“金色田野夕陽紅”之六
王奶奶的花果山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鄔雅琳 通訊員 武文渡
過了春分,山上坡下屋前院后,花都開了。70歲的王元英的小院里,紫荊花快要謝了,映山紅開了幾朵,繡球花長出了新枝,菖蒲躥出了嫩芽……鄉親們總夸她的花草種得好,她不禁有點“顯擺”地說:“這不算什么咯,你去看看我的花果山,那里不知道要好看多少倍呢,還能賺不少錢!”
3月25日,我們來到湘鄉市山棗鎮王元英的花果山——她家屋后的一個小山坡。花果山上的果樹,主要是柚子,有三畝多,種了二十多年了;還有一些桂花樹、白果樹。兩百來棵柚子樹,探出了很多小小的花苞,隱隱有些淡香。跟著王元英進到這花果山,就知道她真的是個懂行而細心的人。她一邊走,一邊掐掉一些幼芽。她說,柚子樹快要開花了,掐掉幼芽,好讓花苞多吸收營養。
柚子樹的主干和大的樹枝上刷了白灰,放眼望去,白綠相間,齊整整的,特別清爽好看。王元英說,去年初冬,把石灰、硫磺和鹽,按一定比例和在一塊制成泥漿,均勻刷在樹上,一為保暖過冬,二為除蟲殺菌。這些柚子樹,是二十多年前她從省農科院買來的,每年結的柚子能賣個萬把塊錢。去年天旱,結的果不多,沒拿去賣,有人來買就裝好賣一些,剩下的就留著自己吃。每個柚子摘下來之后都用保鮮袋套上,這樣可以鎖住水分一直保存到夏天。
每年秋冬,柚子摘下來之后要及時追肥,最好施雞糞或豬糞。施肥也有講究,不能施到根部。一般柚子樹的樹葉伸到哪兒,根也相應伸到哪兒,施肥呢,就施到與外圍樹葉相對應的樹根根須處。一般挖半圈深溝,將糞肥埋進去,蓋好,第二年再施另半圈。
王元英的老伴以前開診所,她在店里負責照方抓藥,認識了很多草藥。這些年,她在柚子樹下種了很多草藥。她一一指給我們看:這是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的;這是車前草,消炎的;這是開喉劍,吃了對喉嚨好;這幾棵是白果,是一個病人從臺灣帶回來的,二十粒種子只有幾棵活下來了……
王元英頭發都白了,但是精神很好,身板也很硬朗。她說,這花果山是她的幸福園,“每天有事沒事就來轉轉,既鍛煉身體,也有一筆不少的收入。而且,聞一聞藥草和花的香氣,還能強身健體呢!”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cxlpqp.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